低烧是体温异常情况,有不同判定标准,测量体温有腋下、口腔、直肠等方法及注意事项,感染性(病毒、细菌)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内分泌、环境)因素可致低烧,低烧时可通过非药物干预,还需观察体温、伴随症状和一般状况。
一、低烧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低烧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但升高幅度相对较小的一种体温异常情况。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略高于口腔温度,约为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当口腔温度在37.3℃~38℃之间,或者腋下温度在37.0℃~38.0℃之间时,可初步判断为低烧情况。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测量方法
1.腋下测温法:首先要将腋窝擦干,然后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夹紧腋窝,一般测量5~10分钟后取出读数。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方便,适合大部分人群测量,包括儿童、成人等。例如儿童在安静状态下,采用腋下测温法能较为简便地获取体温情况。
2.口腔测温法:需要先将体温计消毒后,放在舌下,紧闭口唇,不要用牙齿咬,也不要说话,测量3~5分钟后取出读数。但这种方法不适合婴幼儿、意识不清者以及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口腔手术等)的人群,因为他们可能无法配合或者存在体温计被咬碎等风险。比如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口腔测温时容易出现体温计被咬破等危险情况。
3.直肠测温法:对于不能配合腋下或口腔测温的人群,如婴幼儿、昏迷患者等可以选择直肠测温法。测量时需将体温计涂抹适量润滑剂,轻轻插入肛门1~2厘米,测量1~3分钟后取出读数。不过这种方法相对前两种更具侵入性,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而且对于有直肠疾病(如直肠溃疡、肛裂等)的患者不适用。例如患有直肠溃疡的患者进行直肠测温可能会加重病情。
(二)注意事项
测量体温时要保证测量方法正确,测量前要检查体温计的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测量环境也会对体温有一定影响,比如刚进行过剧烈运动、进食过烫的食物、喝了大量热水或冷水等情况后立即测量体温,可能会导致体温出现偏差。以儿童为例,儿童在剧烈玩耍后立即测量腋下体温,可能会因为身体产热增加而使测得的体温高于实际基础体温,所以建议儿童在安静状态下5~10分钟后再进行体温测量;对于老年人,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测量体温时更要注意周围环境的稳定,避免因环境因素干扰导致体温判断不准确。
三、引起低烧的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分析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患者除了可能出现低烧情况外,还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例如儿童感染普通感冒病毒后,体温可能会处于低烧范围,同时伴有精神稍差、食欲减退等表现。一般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自限性,但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细菌感染:像结核杆菌感染,除了低烧外,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肺结核患者常常会出现长期低烧情况,而且午后体温升高较为常见。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细菌感染引起低烧的情况可能更容易发生,且病情可能相对复杂,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血常规等,以明确感染情况。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了低烧外,还可能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低烧往往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等一系列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儿童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也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烧,同时有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需要医生结合患儿的具体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2.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出现低烧、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从而导致体温轻度升高。对于不同性别来说,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人可能更多表现为代谢亢进相关的典型症状,而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
3.环境因素:在高温环境下停留过久也可能引起低烧情况。比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闷热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低烧情况,所以要注意给婴幼儿创造凉爽舒适的环境,避免长时间处于过热的环境中。
四、低烧时的应对及观察要点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补充水分:低烧时人体会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丢失,所以要适当多喝温水,以补充因体温升高而散失的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鼓励多饮用温开水,儿童可以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导致呕吐等情况。例如儿童在低烧时,每1~2小时可以饮用50~100毫升左右的温水。
2.物理降温:可以采用温水擦浴的方法,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婴幼儿,不建议采用酒精擦浴,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等不良反应。在给儿童进行温水擦浴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擦浴10~15分钟左右,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儿童着凉。
(二)观察要点
1.体温变化:要定期监测体温,密切关注体温是呈上升趋势、持续在低烧范围还是逐渐下降。如果体温持续在低烧范围且有上升趋势,或者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如头痛加剧、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要及时就医。例如儿童低烧时,如果体温在24小时内从37.5℃上升到38.0℃以上,并且出现精神萎靡、频繁呕吐等症状,就需要尽快带儿童到医院就诊。
2.伴随症状:除了关注体温外,还要留意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皮疹、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不同的伴随症状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原因。比如儿童低烧伴有皮疹,可能是感染性皮疹(如幼儿急疹等)引起,也可能是过敏性皮疹等其他原因,需要结合皮疹的特点、出现时间等综合判断;如果成年人低烧伴有持续的腹痛、腹泻,就要考虑肠道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3.一般状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一般情况。如果患者精神状态差,食欲明显减退,睡眠质量不佳,即使体温处于低烧范围,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老年人低烧时,如果出现精神萎靡、不想进食、夜间睡眠不安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