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血原因因年龄段而异,婴儿期有牛奶蛋白过敏、肠套叠等,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有肛裂、直肠息肉等;需观察便血特征(颜色、量、与大便关系)及伴随症状(腹痛、呕吐、发热等);一般处理包括休息、调整饮食、局部护理等,发现便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做相关检查并进行对应治疗,家长要冷静带小儿就医配合治疗,注意日常护理预防复发,如婴儿考虑牛奶蛋白过敏换奶粉,幼儿学龄前期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
一、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
小儿便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年龄段常见原因有所差异。婴儿期常见的原因有牛奶蛋白过敏,这是由于婴儿肠道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度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还有肠套叠,多发生于4-10个月的婴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便血,常伴有剧烈哭闹、呕吐、腹部包块等表现。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常见原因有肛裂,多因大便干结,排便时撑破肛门黏膜导致便血,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常在排便后滴出;还有直肠息肉,多见于3-10岁儿童,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大便混合。
二、小儿便血的评估方法
(一)观察便血的特征
1.颜色:如果是鲜红色便血,可能来自下消化道,如直肠、肛门部位的病变;如果是暗红色或黑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分解导致颜色改变。
2.量:少量便血可能只是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大量便血则提示可能有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或消化道大血管破裂等情况。
3.与大便的关系:如果便血与大便混合均匀,多考虑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如果便血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后滴出,多为直肠、肛门部位出血。
(二)了解伴随症状
1.伴腹痛:如肠套叠常伴有剧烈阵发性腹痛;肛裂患儿排便时会有肛门疼痛。
2.伴呕吐:肠套叠可伴有呕吐,初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来可能吐出黄绿色胆汁等。
3.伴发热:如果小儿便血同时伴有发热,可能提示有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等。
三、小儿便血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让小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哭闹加重出血情况。
2.饮食调整:对于因肛裂等引起便血的小儿,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
3.局部护理:如果是肛门局部出血,如肛裂,可在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可涂抹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小儿便血,应及时带小儿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对于肠套叠等紧急情况,可能需要立即进行空气灌肠等复位治疗;对于肠道感染性疾病,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对于直肠息肉等病变,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等治疗。
四、特殊人群(小儿)便血的温馨提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便血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带小儿就医。要如实向医生提供小儿的病史、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在就医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同时,要注意小儿的日常护理,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作息,预防便血的再次发生。例如,对于婴儿,要注意奶粉的选择,如果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可能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于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憋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