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进行立即生命支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呼吸支持;控制脑出血相关情况,如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监测与支持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和营养支持;还要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多学科团队综合救治,充分考虑患者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预后。
呼吸支持:若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机体氧合,需立即应用机械通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控制通气、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能保证足够的氧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维持内环境稳定。在考虑生活方式因素时,若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可能存在气道黏膜损伤等情况,机械通气时需密切监测呼吸道情况。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
控制脑出血相关情况
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减退,要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更需严格监测肾功能指标。
调控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调控需谨慎,一般遵循个体化原则。如果血压过高,需适当降压,但要避免血压骤降。过高的血压会加重脑出血,而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脑灌注。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压调控目标有所差异,儿童的血压调控范围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目标值。同时,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更为复杂,要综合考虑既往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
监测与支持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通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能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提示呼吸支持需要调整,心率、血压的异常变化可能与颅内压变化、血容量等因素相关。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等相对较快,需熟悉儿童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以便准确判断异常。
营养支持:发病后需尽早进行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能量供应。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无法实施则考虑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在考虑年龄因素时,儿童的营养需求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营养供给量。对于有特殊饮食偏好或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营养支持方案需进行个性化调整。
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通过翻身拍背等措施可降低感染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的翻身拍背频率和力度有所不同,儿童的骨骼肌肉等组织较脆弱,操作需轻柔。同时,要注意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深静脉血栓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下肢气压治疗等。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在考虑患者生活方式时,若患者有长期静坐等不良生活方式,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加强预防措施。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禁忌证的患者,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可能更为适用。
总之,脑出血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综合救治,在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