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和胃窦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作息、避免不良刺激)、药物治疗(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治疗及特殊人群考虑)和定期复查(复查频率及不同人群差异),通过多方面措施促进胃黏膜修复、治疗病因并监测病情。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过酸的柑橘类水果等。例如,有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史的患者,需逐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贲门和胃窦糜烂性胃炎的常见因素之一。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的饮食,避免养成挑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对于有熬夜习惯的患者,尤其是年轻人群,长期熬夜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应逐步调整作息时间,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老年患者本身生物钟可能有所改变,更要注意维持规律的作息,有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胃部的正常功能维持。
避免不良刺激: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加重胃黏膜的损伤,而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糜烂加重。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必须劝导其戒烟限酒,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二、药物治疗
1.抑酸剂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糜烂处的刺激,促进糜烂面的愈合。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其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持久。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选用。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此时抑酸剂也是重要的基础用药之一。
2.胃黏膜保护剂
作用机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害,促进糜烂部位的修复。例如硫糖铝,它能与胃黏膜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
适用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使用,对于有胃黏膜糜烂较明显的患者尤为适用。在有病史的患者中,如既往有过胃黏膜损伤史的患者,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更好地保护胃黏膜,防止糜烂复发。
三、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检测与治疗指征:对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贲门和胃窦糜烂性胃炎患者,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一旦确诊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组合,并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除了考虑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四、定期复查
1.复查频率:对于贲门和胃窦糜烂性胃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观察糜烂面的愈合情况。一般在治疗后1-3个月进行首次复查,如果恢复良好,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至少每年应复查一次胃镜。
2.不同人群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关注病情变化,复查频率可能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因为机体功能减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且有潜在病情加重或恶变的风险,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频繁一些。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胃癌家族史等患者,复查频率应适当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