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部韧带拉伤急性期需休息制动、72小时内冷敷,中后期要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进行关节活动度、力量、平衡训练,非必要不药物辅助,恢复期间保证营养均衡,若肿胀严重疼痛剧烈等未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并依情况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发生脚踝部韧带拉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受伤脚踝再受力,防止损伤加重。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需让受伤脚踝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行走、站立等活动。例如儿童在玩耍时发生脚踝韧带拉伤,要马上停下玩耍,坐下或躺下休息。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不同年龄段都可采用冷敷,但儿童要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避免冻伤。
二、中后期恢复
1.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扎力度要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皮肤较薄,包扎时更要轻柔。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用枕头等将脚踝垫高。儿童在休息时,家长可帮助将其受伤脚踝抬高。
3.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受伤2-3天后,可开始进行简单的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但要注意动作轻柔,幅度逐渐增加。比如成年人可以缓慢地做脚踝向上勾、向下踩,以及向内翻、向外翻的动作,儿童则在家长辅助下进行轻柔的类似活动。
力量训练:当关节活动度有所恢复后,可进行力量训练。例如踮脚尖训练,逐渐增加踮脚尖的次数和坚持时间。对于不同年龄段,力量训练的强度要循序渐进,儿童不宜过早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一般成年人开始时每次踮脚尖10-15次,每天3-4组,逐渐增加到每次20-30次,每天4-5组;儿童则根据年龄和恢复情况,适当减少次数和强度。
平衡训练:在受伤恢复中后期,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等。单脚站立时要保持身体稳定,逐渐增加站立时间。成年人开始可单脚站立10-15秒,每天3-4次,逐步增加到每次30秒左右;儿童进行平衡训练时,家长要在旁边保护,防止摔倒,开始每次单脚站立5-10秒,每天2-3次,慢慢增加时间。
三、药物辅助(非必要情况优先非药物干预)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要注意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有明确指征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成年人可根据情况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肿胀,但需遵循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
四、饮食注意
在恢复期间,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组织修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身体恢复。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要注意营养搭配全面,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年人要注意合理膳食结构;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防止便秘等问题影响恢复。
五、就医评估
如果脚踝部韧带拉伤后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无法站立行走,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处理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韧带损伤的程度,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石膏固定甚至手术治疗等。不同人群就医的时机和处理方式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要重视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