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常见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维持或早醒等致睡眠质量下降及日间功能受影响,诊断基于自我报告及睡眠监测等。从年龄分,儿童不同阶段睡眠时长需求不同,诱因与作息等有关;青少年需8-10小时,学业压力等易致失眠;成年人7-9小时,工作生活事件是诱因;老年人7-8小时,睡眠结构变化及慢性病影响。从性别分,女性围绝经期等因激素变化易失眠,男性多与工作压力等相关。从生活方式分,饮食方面睡前咖啡因、餐食不当影响;运动时间不合适或长期缺乏运动影响;作息不规律打乱生物钟致失眠。从病史分,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伴失眠;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心脑疾病、甲亢等影响睡眠。
从年龄角度分析
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睡眠时长需求不同,婴幼儿(0-3岁)通常需要12-16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3-6岁)需11-13小时,学龄儿童(6-12岁)需9-12小时。儿童失眠可能与生活作息不规律、睡前过度兴奋(如玩电子设备时间过长)等有关。例如,3-6岁儿童若经常在睡前1小时内仍在看电视、玩游戏,会干扰睡眠节律,引发失眠。
青少年:青少年一般需要8-10小时睡眠。此阶段学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失眠。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比如,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作息紊乱,夜间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入睡困难,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
成年人:成年人正常睡眠需求为7-9小时。工作压力、生活事件(如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等)是成年人失眠的常见诱因。像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人群,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易出现入睡困难和睡眠浅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睡眠时长一般为7-8小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结构会发生变化,浅睡眠比例增加,深睡眠比例减少,容易出现早醒等睡眠问题。同时,老年人常伴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睡眠,导致失眠发生。
从性别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更容易出现失眠。这是因为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会影响睡眠调节。而男性失眠相对女性可能更多与工作压力、社交活动等因素相关,但总体上性别对失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生理阶段激素变化带来的差异上。
从生活方式角度分析
饮食方面:睡前大量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失眠。例如,下午3点后饮用一杯咖啡,可能会影响晚上10点左右的入睡情况。此外,晚餐过饱或饥饿也会干扰睡眠,过饱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饥饿时身体的不适感也会使人难以入睡。
运动方面:适量运动有助于睡眠,但运动时间不合适也可能影响睡眠。睡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机能下降,也可能出现睡眠问题。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生活方式因素。例如,经常熬夜追剧、加班等,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进而引发失眠。
从病史角度分析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如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失眠症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同时睡眠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焦虑症患者也易出现失眠,焦虑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结构。
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如慢性疼痛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会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夜间平卧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导致患者频繁醒来,影响睡眠质量。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也容易出现失眠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