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术后需从体位、生命体征、切口、管道、饮食、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及特殊人群(婴幼儿)护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包括体位护理防误吸、半卧位缓解不适等;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观察切口情况并换药;妥善护理胃肠减压管和尿管;术后早期禁食后逐步过渡饮食;观察并处理肠梗阻、感染等并发症;对婴幼儿加强心理和皮肤护理,全面细致护理促患儿康复并考虑个体差异。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体温变化是重要的监测指标,若体温异常升高需警惕感染;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也能及时反映患儿的循环和呼吸状态是否稳定。
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情况:定期检查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迹象。对于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的清洁,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
切口换药: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切口换药,一般术后2-3天换药一次,具体时间可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和患儿的恢复状况由医生决定。换药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切口影响愈合。
管道护理
胃肠减压管护理: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情况下胃肠减压引流液开始为血性,后逐渐转为淡黄色。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异常鲜红,提示可能有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要记录24小时引流量,根据引流量和患儿的水电解质情况调整补液方案。
尿管护理:对于留置尿管的患儿,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统感染。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性质,若发现尿液混浊、有沉淀或血尿等情况,要及时处理。一般术后2-3天可根据病情考虑拔除尿管,拔管前可先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饮食:术后早期患儿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一般需要禁食一段时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待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少量喂水,观察无不适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母乳或配方奶,每次量要少,逐渐增加。
逐步过渡饮食:随着患儿恢复情况,流质饮食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等,然后再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营养均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呛咳。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肠梗阻: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禁食、补液等处理,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感染:除了监测体温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其他感染表现,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对于切口感染,要加强换药;对于肺部感染,要协助患儿翻身、拍背,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等处理,促进痰液排出。
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以婴幼儿为例)
心理护理:婴幼儿对环境变化敏感,术后可能会因为切口疼痛、身体不适等出现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进行肌肤接触,如轻柔抚摸等,给予患儿安全感。同时要注意家属的心理疏导,让家属了解患儿的情况,共同参与护理,给患儿营造温馨的环境。
皮肤护理:婴幼儿皮肤薄嫩,术后更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等皮肤问题。若发生红臀,可使用护臀膏等进行护理。
总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护理,以促进患儿的顺利康复,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患儿的个体差异,如年龄、病情等,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