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是睡眠启动、维持或结构出现异常致睡眠质量或时长无法满足机体恢复需求的一组疾病,分类包括失眠障碍、嗜睡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成因涉及心理、生理、环境、生活方式因素,评估方法有睡眠日记记录和多导睡眠图检查,非药物干预有认知行为疗法-失眠、规律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刺激等,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重其生长发育对睡眠需求且避免随意用成人助眠药,老年人干预兼顾慢性病优先非药物方法,孕妇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一、睡眠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启动、维持或结构出现异常,致使睡眠质量或时长无法满足机体恢复需求的一组疾病。其分类主要包括:
1.失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
2.嗜睡障碍:以日间过度嗜睡为主要特征;
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的节律与常规作息不符。
二、睡眠障碍的成因
1.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干扰睡眠,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环境易出现睡眠障碍,成人因工作压力大也易引发失眠;
2.生理因素: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睡眠需求因年龄而异,如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睡眠,老年人睡眠浅且易醒;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易出现睡眠问题;
3.环境因素:噪音过大、光线过强等不适环境会破坏睡眠,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受环境影响,儿童对环境变化更敏感;
4.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睡前过量摄入咖啡因(如咖啡、浓茶)会打乱睡眠节律,儿童若睡前玩电子设备易导致入睡困难,成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引发睡眠障碍。
三、睡眠障碍的评估方法
1.睡眠日记记录:连续记录睡眠开始时间、醒来时间、夜间觉醒次数等,儿童可由家长协助记录,有助于了解睡眠模式;
2.多导睡眠图检查:通过监测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指标,精确评估睡眠结构和睡眠中异常情况,适用于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等复杂睡眠障碍的人群。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睡眠限制:根据个体睡眠情况合理缩短卧床时间,逐步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儿童需在保证生长发育基础上调整;
刺激控制:仅在有困意时上床睡觉,床仅用于睡眠和性活动,避免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等,各年龄段均适用但需根据儿童特点调整方式;
认知调整:纠正对睡眠过度担忧等错误认知,儿童可通过简单故事等方式引导正确睡眠观念。
2.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儿童需养成规律睡眠习惯,老年人也应尽量维持稳定作息以保证睡眠质量。
3.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儿童卧室需避免强光和噪音干扰,可使用合适的睡眠用品如儿童专属床垫、遮光窗帘等。
4.睡前避免刺激: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用含咖啡因饮品,儿童睡前可进行舒缓活动,如听轻柔音乐。
五、药物治疗相关(仅提名称)
对于睡眠障碍,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助眠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应优先避免药物干预,老年人使用药物需考虑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重点关注其生长发育对睡眠的需求,避免随意使用成人助眠药物,可通过建立规律作息、营造舒适环境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若睡眠问题严重应及时就医评估;
2.老年人:睡眠障碍常伴随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干预时需兼顾原有疾病,优先选择不影响其他疾病的非药物方法,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3.孕妇:睡眠障碍需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因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可通过调整睡姿、放松心情等方式改善睡眠,若睡眠问题持续不缓解应咨询医生专业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