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院前需迅速识别并呼叫急救,急诊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缺血性卒中可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出血性卒中需降颅内压、调控血压,还需综合管理基础疾病、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不同年龄等患者有相应特点。
一、院前处理
迅速识别: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很重要。常见表现有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警惕。
紧急呼叫:一旦怀疑急性脑血管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医疗人员前来救治。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二、急诊评估与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首先进行的检查,能快速区分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在早期可能CT无明显异常,而出血性卒中CT可见高密度病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头颅CT都是必要的筛查手段,它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头颅MRI:对于早期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能更早发现病灶。但对于危重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谨慎,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稳定情况等因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了解患者的血液细胞情况和凝血状态,出血性卒中患者可能有凝血功能异常,缺血性卒中患者也可通过血常规等初步了解一般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不同,有基础病史如凝血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更关键。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肝肾功能等,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和重要脏器功能。高血糖会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需重点关注;肝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和治疗。
三、缺血性卒中的处理
静脉溶栓: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如发病在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手术史等患者禁忌溶栓。
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等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管造影情况等综合评估是否适合该治疗方式。
四、出血性卒中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密切监测尿量等情况。
调控血压:一般不急于降血压,应先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可谨慎降压。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整降压幅度,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影响脑灌注。
五、综合管理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要规范降压治疗;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高血脂患者要进行调脂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目标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一些,但也要避免过低。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等。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康复治疗要循序渐进,关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耐受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康复治疗的强度和方式要适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预防并发症: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不同年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不同,儿童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机制和成人有差异,护理方式也需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