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治疗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静脉溶栓(常用阿替普酶等,发病4.5小时内或6小时内应用,需符合标准)和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发病6-24小时内合适患者可考虑);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压等)和外科治疗(符合指征者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治疗(绝对卧床、控制血压等)和病因治疗(动脉瘤介入或手术夹闭等);康复治疗早期开始,分不同年龄采用适合方式,方法多样;预防包括一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一)静脉溶栓
1.药物及时机: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一般需在发病4.5小时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应用,需符合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如NIHSS评分适中等,要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
2.人群差异:对于老年患者需更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儿童患者极为罕见,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及评估标准。
(二)血管内治疗
1.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24小时内的合适患者可考虑,对于合适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时间可延长至24小时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应用,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老年患者要关注全身状况及合并症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一)脑出血
1.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左右,根据患者基础情况调整;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需注意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尤其在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要谨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老年患者需更关注脏器功能变化对治疗药物的代谢影响,儿童脑出血极为罕见,多有特定病因需特殊处理。
2.外科治疗:如血肿清除术等,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幕上脑出血>30ml、幕下脑出血>10ml等情况,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出血部位等因素。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等,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年轻患者病因多为动脉瘤等,需进一步排查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老年患者要注意合并症对血压等控制的影响。
2.病因治疗:如动脉瘤需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等治疗方法,要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风险。
三、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康复要遵循儿童神经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式;老年患者康复要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逐渐增加康复强度。
2.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四、脑血管病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各年龄人群,均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量运动,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
2.控制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控制高血脂,对于有高血脂的患者根据情况使用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等。
(二)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考虑患者年龄、出血风险等因素。
2.抗凝治疗:对于心源性栓塞等合适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药物相关指标,评估出血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