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是种先天性肠道病因遗传及神经发育异常致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近端结肠致其肥厚扩张新生儿期多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婴儿及幼儿期有慢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等表现诊断靠肛门指诊影像学检查直肠活检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诊疗护理。
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段结肠肥厚、扩张。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儿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等遗传异常情况,家族中有巨结肠患者时,后代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神经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结肠壁内的神经节细胞发育出现障碍,导致肠管蠕动功能异常。通常在胚胎8-12周时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成神经节细胞,若此过程受影响,就可能引发巨结肠。
二、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表现:多数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大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而巨结肠患儿往往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排出胎便,还可能伴有腹胀,腹胀逐渐加重,腹部膨隆如鼓。
2.婴儿期及幼儿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慢性便秘,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需借助开塞露等才能排便,同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腹胀,腹部外观可见肠型,患儿食欲不佳,生长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儿童。
三、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直肠指诊时,拔出手指后,常见大量粪便排出,伴有强烈便意,这是因为近端结肠内积聚了大量粪便。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扩张的肠管和气液平面,有助于判断肠管扩张的部位和程度。
钡剂灌肠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见痉挛段肠管较短,近端结肠扩张,钡剂通过困难等典型表现。
3.直肠活检:通过取直肠黏膜下及肌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的情况,若发现无神经节细胞存在,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包括使用缓泻剂、开塞露塞肛等方法刺激排便,同时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维持营养状况,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但保守治疗往往难以根治,多数患儿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通过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部分扩张的结肠,重建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五、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新生儿期:新生儿巨结肠需要密切观察胎便排出情况,一旦发现胎便排出延迟、腹胀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因为长期腹胀、排便不畅可能导致皮肤受粪便刺激出现红臀等情况,喂养时要保证营养供给,由于患儿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的情况,需要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安排喂养量和喂养方式。
2.婴儿期:此阶段患儿生长发育较快,巨结肠可能影响其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在治疗方面,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及时评估手术时机,手术前后的护理至关重要,术后要注意切口护理,防止感染,同时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饮食,从少量多餐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并且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由于疾病影响,患儿可能存在焦虑等情绪,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关怀。
3.幼儿期及儿童期:该阶段患儿已经能够表达部分不适,要注意与患儿沟通,了解其排便等方面的感受。在治疗决策上,手术是主要选择,术前要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让其配合检查和治疗,术后要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包括肠道功能恢复、生长发育追赶等情况,同时要根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后续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总之,巨结肠是一种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