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与癫痫在定义、病因、发作表现、发作次数与预后、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高热惊厥多与感染有关,好发于6-5岁儿童,发作多在发热初期,多数仅发作1-2次,发作间期脑电图大多正常,治疗主要是控制惊厥和退热;癫痫病因复杂,发作表现多样,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脑电图多有痫性放电波形,常需影像学检查,治疗是长期规律抗癫痫。
癫痫:是由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如某些遗传性癫痫综合征)、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感染等)、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尿毒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类型癫痫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
发作表现
高热惊厥: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初期体温急剧上升阶段,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发作后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脑电图在发作间期多数正常,发作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慢波增多等非特异性改变。
癫痫:发作表现多样,可分为部分性发作(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包括失神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单纯部分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无意识丧失;复杂部分性发作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自动症等;失神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短暂意识丧失,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断,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全身肌肉强直收缩后紧接着出现阵挛,伴有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口吐白沫等。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表现因发作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脑电图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发现痫性放电波形。
发作次数与预后
高热惊厥:多数患儿仅发作1-2次,一般在6岁后不再发作。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癫痫,其危险因素包括: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岁、有癫痫家族史、发作形式为复杂型高热惊厥(如持续时间长、发作呈局灶性等)。
癫痫:癫痫的预后与病因、发作类型、治疗是否规范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找到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部分患儿可以控制发作甚至治愈;但如果是难治性癫痫,发作可能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运动发育及生活质量,对不同年龄患儿的影响不同,婴幼儿期频繁癫痫发作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学龄期及青少年期可能影响学习、社交等。
辅助检查差异
脑电图:高热惊厥发作间期脑电图大多正常,发作后短时间内可能有非特异性改变;而癫痫患儿脑电图多有特征性的痫性放电波形,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
影像学检查:高热惊厥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除非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等情况;癫痫则常需要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脑部结构异常,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萎缩等,有助于查找癫痫的病因。
治疗原则
高热惊厥:主要是控制惊厥发作和退热。惊厥发作时可采取保持呼吸道通畅、止惊等措施,如使用咪达唑仑等药物止惊(仅说明药物名称),同时积极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可在发热初期使用地西泮等药物预防复发(仅说明药物名称),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的风险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癫痫:主要是长期规律抗癫痫治疗,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失神发作可选用乙琥胺、丙戊酸钠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脑电图、肝肾功能等,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强调个体化治疗,同时要关注不同年龄患儿的用药安全性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