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综合征,由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引发,中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家族病史者易发病;临床表现有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其他症状;诊断靠头颅CT(首选)和脑血管造影(金标准);治疗分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栓塞术);预后与动脉瘤特征、患者年龄、治疗时机有关,康复需早期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脑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所致,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当血压波动等因素导致动脉瘤破裂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可能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病,有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有家族动脉瘤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头痛:常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如同“炸裂样”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与年轻人不同,需仔细评估。
2.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为嗜睡,重者可昏迷。对于儿童患者,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等。
3.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阳性,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引起的。不同年龄人群脑膜刺激征的表现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也会有相应的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
4.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癫痫发作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这些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病掩盖或加重,需要仔细鉴别。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发病早期头颅CT可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早期诊断。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但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来评估检查的风险和收益。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避免情绪激动等,以降低再出血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安静的休息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略有不同,需要准确监测并及时调整。
2.手术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通过手术将动脉瘤夹闭,防止再破裂出血。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
动脉瘤栓塞术: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动脉瘤栓塞,也是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同样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五、预后及康复
1.预后因素
动脉瘤特征: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会影响预后,一般较小、位置较易处理的动脉瘤预后相对较好。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预后可能较好,但也需结合具体病情。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预后情况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评估。
发病后的治疗时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发病后延误治疗会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
2.康复
早期康复评估: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评估的重点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康复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可能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等。儿童患者的康复需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适合其生长发育阶段的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