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治疗方案有手术(全面分期手术、姑息性手术)、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姑息性放疗)、化疗(晚期或复发转移、新辅助化疗)、激素治疗;随访监测包括随访时间和项目及意义;特殊人群考虑有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复发转移患者,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程度等,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月经史、生育史、家族肿瘤史等情况。对于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表现的患者,需格外关注,因为这些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
2.妇科检查:进行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质地,双侧附件有无异常包块等情况。绝经后女性阴道、宫颈等组织可能会有一定的萎缩变化,但仍需仔细检查有无局部病变。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一般来说,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若超过5mm需引起重视。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4.病理诊断:通过分段诊刮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分段诊刮可以区分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病变,操作时要注意刮取组织的全面性。
二、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全面分期手术:适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在充分评估后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随访。
姑息性手术: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若存在出血、感染等情况,可考虑行简单全子宫切除术等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
2.放疗
术后辅助放疗: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等,术后需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可采用外照射或近距离放疗等方式。
姑息性放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或复发转移的患者,放疗可用于缓解疼痛、出血等症状。
3.化疗
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等方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顺铂、卡铂等。对于一些特定分子分型的患者,还可能使用靶向治疗药物等。
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的患者,可先采用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
4.激素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或复发患者,可考虑使用孕激素类药物进行激素治疗,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随访监测
1.随访时间:治疗结束后需定期随访,一般术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一次,3-5年内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盆腔超声、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检查等。
2.随访项目及意义
妇科检查:了解阴道残端、盆腔等部位有无复发迹象。
盆腔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及盆腔有无异常包块。
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转移。
四、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耐受情况。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如姑息性手术、放疗等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
2.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例如,在使用某些化疗药物时,要注意对血糖等指标的监测,避免因治疗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3.复发转移患者: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更为复杂,需根据复发转移的部位、范围等制定个体化方案。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