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因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引发的鼻黏膜慢性中毒反应性疾病,病因包括药物因素和个体因素,临床表现有鼻塞、鼻黏膜改变及其他症状,诊断需采集病史、鼻内镜检查并鉴别其他鼻部疾病,预防要避免长期用相关药物等,治疗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再根据情况用鼻腔冲洗、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治疗需特殊考虑。
病因及相关因素
药物因素:主要是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麻黄碱等滴鼻剂。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鼻黏膜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减轻鼻充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血管反跳性扩张,鼻黏膜发生炎症反应。一些含有血管收缩剂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果长期滥用也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例如,本身患有过敏性鼻炎等鼻部基础疾病的人群,鼻黏膜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使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时更容易诱发药物性鼻炎。另外,年龄方面,儿童的鼻黏膜较为娇嫩,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的血管收缩剂类药物更易出现药物性鼻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鼻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使用药物后也较易发生药物性鼻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鼻黏膜本身就受到一定刺激,此时使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会加重对鼻黏膜的损伤,增加药物性鼻炎的发病风险;有鼻部手术史或鼻部外伤史的人群,鼻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使用药物后更易引发药物性鼻炎。
临床表现
鼻塞:是最主要的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最初可能是因鼻部充血使用药物后暂时缓解鼻塞,但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鼻塞会逐渐加重,且对药物的反应越来越差。
鼻黏膜改变:鼻黏膜外观可表现为暗红色,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但触之柔软,有时可见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长期使用强烈血管收缩剂的患者,鼻黏膜可能呈苍白色,下鼻甲表面呈桑椹样改变。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不适,由于鼻塞严重,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不佳,还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等情况。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询问患者鼻部用药的历史,包括使用药物的种类、持续时间、频率等。例如,患者是否长期使用某一种鼻用减充血剂,每天使用几次,每次使用的剂量等。
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黏膜的形态、色泽、鼻甲情况等。药物性鼻炎患者的鼻内镜下表现如上述的鼻黏膜改变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与其他鼻部疾病鉴别:需要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其他鼻部疾病鉴别。过敏性鼻炎通常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鼻黏膜多呈苍白、水肿状,且过敏原检测可呈阳性;鼻窦炎患者除了鼻塞等症状外,还可能有脓涕、头痛等表现,鼻窦CT检查可发现鼻窦内的炎症改变。
预防及治疗原则
预防:尽量避免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使用时间,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对于有鼻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降低鼻部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少药物性鼻炎的发生几率。
治疗:首先要立即停用相关的血管收缩剂类药物。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例如使用鼻腔生理盐水冲洗,以清除鼻黏膜表面的分泌物和炎性物质,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对于鼻黏膜炎症较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来减轻鼻黏膜的炎症水肿;如果患者伴有继发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药物性鼻炎时,更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如鼻腔冲洗等,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鼻黏膜刺激性强的药物。老年人则要考虑其机体的耐受性和合并症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