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腱筋膜炎有疼痛(集中于足跟等部位,晨起及久站久走后加重,不同性别发病风险或因职业等有别)、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包括休息(不同人群依自身情况减少相关活动)、物理治疗(热敷、按摩、体外冲击波治疗等)、使用矫形鞋垫(改善受力分布)、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不同人群用药禁忌)。
一、趾腱筋膜炎的症状
1.疼痛
位置与表现:主要集中在足跟部或足底靠近足跟的部位,多为刺痛或酸痛,在晨起刚开始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例如,一些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长时间的站立会使趾腱筋膜处于紧张状态,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过度活动的情况,也可能引发趾腱筋膜炎,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的人群从事的职业不同,导致发病几率可能因职业暴露而有所不同,女性可能因穿着高跟鞋等特殊鞋类增加发病风险,因为高跟鞋会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使趾腱筋膜承受更大压力。
2.压痛:在足底跟骨内侧或外侧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用手指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感觉疼痛加剧,通过按压压痛点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是否为趾腱筋膜炎。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的行走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行走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表现为脚步不敢完全着地,行走姿态偏向于脚尖先着地等,这会影响日常的活动,如上下楼梯、长途行走等都会受到限制。对于儿童而言,过度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活动量,需要及时干预。
二、趾腱筋膜炎的治疗
1.休息
原理:让足部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加重趾腱筋膜负担的活动,如长时间行走、跑步等,使趾腱筋膜有机会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自我修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应减少过度的蹦跳等活动;成年人则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老年人可能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日常活动量,保证趾腱筋膜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用温毛巾或热水袋对足部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炎症带来的疼痛。例如,对于患有趾腱筋膜炎的老年人,热敷可以作为日常缓解疼痛的一种简单方法,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按摩:由专业人员或患者自己对足底进行适当的按摩,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足跟部向足前部轻轻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有助于放松趾腱筋膜,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儿童进行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体外冲击波治疗: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体外冲击波刺激,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对于一些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但在治疗前需要由专业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是否适合该治疗方法,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时可能需要调整能量等参数以确保安全有效。
3.矫形鞋垫
原理:使用定制或合适的矫形鞋垫可以改善足部的受力分布,减轻趾腱筋膜所承受的压力。例如,对于因足弓异常(如扁平足等)导致趾腱筋膜炎的患者,合适的矫形鞋垫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调整足部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缓解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需要根据其足部的具体情况来定制或选择合适的矫形鞋垫,儿童的足部还在发育阶段,选择矫形鞋垫时要更加谨慎,确保不会影响足部的正常生长。
4.药物治疗:一般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成年人在使用时也要注意按照药物的基本使用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有一些胃肠道等方面的副作用,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