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与疥疮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均有区别。结节性痒疹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皮损为半球形结节,依典型表现诊断,用外用、物理等治疗;疥疮由疥螨引起,经密切接触传播,皮损有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依接触史和皮损诊断,用杀虫止痒药治疗且需处理衣物被褥。
结节性痒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昆虫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及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例如,有研究认为昆虫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是诱发结节性痒疹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在被蚊虫等叮咬后,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若免疫反应异常可能逐渐发展为结节性痒疹。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蚊虫较多环境、皮肤卫生状况差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胃肠疾病、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结节性痒疹。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同卧、握手等。疥螨喜欢在皮肤薄嫩部位寄生,如手指缝、手腕屈侧、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等部位。所有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在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流行,有密切接触疥疮患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临床表现方面
结节性痒疹:典型皮损为半球形结节,直径可达1-2厘米,顶端明显角化,呈疣状外观,表面粗糙,颜色为红褐色或黑褐色。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数目不定,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甚至更多。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瘙痒剧烈,患者常因剧烈瘙痒反复搔抓,导致结节周围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表现相似,但儿童皮肤较娇嫩,搔抓后可能皮损更易出现感染等情况;女性在经期等内分泌变化时,瘙痒可能会加重。
疥疮:皮损主要为丘疹、丘疱疹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稀疏分布,也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丘疱疹多见于指缝等皮肤薄嫩部位;隧道为疥螨挖掘的蜿蜒状通路,长约0.5-1厘米,呈灰白色或浅黑色线纹,是疥疮的特异性损害。患者常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这是因为夜间人体活动减少,疥螨活动频繁,对皮肤的刺激加重。婴幼儿皮肤薄嫩,隧道表现不典型,常为水疱、脓疱等,分布范围更广,除皮肤薄嫩部位外,头面部、掌跖也可受累;老年患者皮肤干燥,皮疹可能不典型,瘙痒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诊断方面
结节性痒疹: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损害,即半球形坚实结节、顶端角化、好发于四肢伸侧等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活检,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但需与疣状扁平苔藓、肥厚性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诊断时主要依据皮肤的典型表现,儿童诊断时需注意与虫咬性皮炎等相区分,虫咬性皮炎一般皮疹相对单一,炎症反应相对结节性痒疹较轻。
疥疮:根据接触史、典型皮损分布(皮肤薄嫩部位的丘疹、丘疱疹、隧道)可初步诊断,若找到疥螨即可确诊。常用的找疥螨方法是用消毒的针尖挑破隧道的尽端,取出疥螨镜检。婴幼儿诊断时需结合家庭或集体机构中有同样患者的病史,以及典型的不典型皮损表现来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结节性痒疹: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物理治疗等。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可缓解瘙痒、减轻炎症;物理治疗可采用液氮冷冻、激光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皮肤耐受性等因素,儿童皮肤薄,冷冻等治疗时要注意能量适中,避免过度损伤皮肤;老年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疥疮:治疗原则是杀虫、止痒、消除症状。治疗药物常用硫磺软膏等,治疗时要注意全身涂抹药物,从颈部以下全身涂抹,连续使用数天,并且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等要煮沸消毒或暴晒,以消灭疥螨。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浓度等,婴幼儿一般选用低浓度的温和药物,避免刺激皮肤;老年患者皮肤敏感,使用药物时要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适要及时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