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高危人群并评估病情,进行非药物干预如一般支持治疗和胃肠黏膜保护,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物,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的注意事项,还要监测病情并随访,以应对应激性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保障患者健康。
一、识别高危人群并评估病情
高危人群识别: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重症胰腺炎等患者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需重点关注这类人群。例如严重创伤患者,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肠黏膜血流减少,易引发应激性溃疡。
病情评估:要评估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包括呕血、黑便的次数、量,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血红蛋白水平等。若患者出现大量呕血、黑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提示病情危急,需立即处理。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让患者保持安静卧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禁食:在消化道出血活动期需禁食,减少食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恢复饮食。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情况补充液体、输血等,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如对于失血较多的患者,可输入生理盐水、胶体液或红细胞悬液等。
胃肠黏膜保护:
硫糖铝:可在胃肠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保护作用,对于应激性溃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通过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减少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损伤。
前列腺素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能增加胃肠黏膜血流量,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它可以调节胃肠黏膜的生理功能,维持黏膜的完整性。
三、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能强效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迅速升高,创造利于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块形成的环境,从而促进止血,并可预防再出血。大量研究表明,PPI可显著降低应激性溃疡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
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通过竞争性抑制组胺与胃壁细胞H受体结合,减少胃酸分泌,但其抑酸作用较PPI弱,一般用于轻至中度应激性溃疡的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的风险与收益。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抑酸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同时,老年患者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补充血容量时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求儿童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儿童应激性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如严格把握禁食、补液等措施的实施,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儿童使用抑酸药物时,要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因药物过量或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非药物干预是基础,药物选择要谨慎,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如无特殊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应选择相对安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优先采用胃肠黏膜保护等非药物方法,必要时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五、监测与随访
病情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呕血及黑便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等,动态评估病情变化。例如每小时监测血压、心率,观察呕血、黑便的量和性状变化,定期复查血红蛋白,了解贫血纠正情况。
随访: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要进行随访,了解其胃肠黏膜恢复情况,评估应激性溃疡的复发风险,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再次接触可诱发应激的因素,合理饮食等,预防消化道出血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