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韧带拉伤分急性期处理即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缓解期处理包括热敷、康复锻炼(踝关节屈伸、内外翻锻炼)、物理治疗,康复后期处理为逐步增加活动量、加强踝关节稳定性训练、恢复运动,还有就医指征即肿胀严重不缓解、无法承重、儿童损伤程度难判或极度疼痛哭闹不止等需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立即停止引起韧带拉伤的活动,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避免继续行走、跑步或跳跃等可能加重脚踝负担的动作。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若发生脚踝韧带拉伤,要及时停止当前的玩耍行为,坐下或躺下休息。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的脚踝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适用冷敷,但儿童皮肤较娇嫩,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与皮肤的间隔,避免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能起到限制肿胀的作用,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对于成年人和儿童都可以采用加压包扎,但儿童包扎时要注意松紧度,密切观察脚踝远端的血液循环和皮肤颜色。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用枕头或其他合适的物体将脚踝垫高。儿童受伤时,同样可以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比如在睡觉的时候用枕头把受伤的脚垫高。
二、缓解期处理
1.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脚踝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成年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儿童则更要小心,可选择温度稍低且柔软的热敷物品。
2.康复锻炼
踝关节屈伸锻炼:坐在椅子上或床上,将受伤的脚踝自然下垂,然后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动作,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范围,每组做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儿童,家长可以辅助进行动作,但要引导儿童尽量自主参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踝关节内外翻锻炼:坐在椅子上,固定住小腿,然后缓慢地将脚踝向内翻和向外翻,同样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3.物理治疗:可以选择到医院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这些物理治疗方法能够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物理治疗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适用,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好,避免乱动影响治疗效果。
三、康复后期处理
1.逐步增加活动量:当脚踝的肿胀和疼痛明显缓解后,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从缓慢行走开始,逐渐过渡到快走、慢跑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脚踝的反应,如果出现疼痛或肿胀加重,要及时调整活动量。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和经常运动的人,增加活动量的速度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2.加强踝关节稳定性训练:可以进行一些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的训练,如单腿站立练习。单腿站立时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站立时间从1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30秒以上,左右腿交替进行。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进行单腿站立训练,但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3.恢复运动:在脚踝完全恢复,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且没有不适后,再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恢复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再次受伤。
四、就医指征
1.如果脚踝韧带拉伤后出现严重肿胀,皮肤有明显瘀斑,且在休息、冷敷等处理后肿胀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应及时就医。
2.受伤后脚踝无法承重,不能站立或行走,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韧带损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处理。
3.对于儿童脚踝韧带拉伤,若家长无法判断损伤程度,或者儿童表现出极度疼痛、哭闹不止且无法活动脚踝等情况,应尽快带儿童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