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因,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超早期溶栓等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堵塞,使得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乏血液供应,从而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主要的病因,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其他病因还包括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小动脉闭塞(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闭塞)等。
临床表现
症状因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会突然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比如一侧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能是单侧的上肢或下肢,严重时整个一侧肢体都不能活动;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楚、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角歪斜,出现面瘫的表现;还可能有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
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以快速识别,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的梗死灶。
头颅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就能发现缺血灶,能更早、更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具体部位、程度等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准备进行血管内治疗时才会选择。
2.其他检查:如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有助于寻找病因和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
治疗原则
1.超早期溶栓治疗:如果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是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符合溶栓指征,可以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谨慎评估。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的维持。
3.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以使用一些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的药物,但要注意在发病早期不能盲目使用扩张血管药物,以免导致脑内盗血现象,加重脑组织缺血。
4.神经保护治疗:使用一些药物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等。
5.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包括肢体的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时,老年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把握溶栓指征。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脑梗死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治疗时除了遵循一般的脑梗死治疗原则外,更要注重对脑功能发育的保护,康复治疗的时机和方法也需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调整,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
女性患者: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相关情况(如育龄女性需要考虑是否妊娠,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等因素。例如,在溶栓治疗时,要询问月经情况,因为月经期间女性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影响溶栓的出血风险评估。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面临一些特殊的心理和社会支持需求,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要注意血压的调控,一般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预防心源性栓塞的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