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与脑出血在定义与出血部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颅内出血部位涵盖整个颅腔,病因多样;脑出血主要为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等。两者临床表现因情况不同而异,影像学表现有别,治疗均需综合多种因素制定方案,外伤致颅内出血等情况有相应治疗方式,脑出血也有内科保守及手术等治疗原则。
一、定义与出血部位
颅内出血:是指颅腔内血液的异常积聚,其出血部位涵盖整个颅腔范围内,包括脑实质内、脑室系统内、蛛网膜下腔等多种部位。导致颅内出血的原因较为多样,比如头部遭受外伤、高血压引发血管破裂、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引起颅内出血。
脑出血:严格来说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出血部位是脑实质内部。常见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受损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溶栓或抗凝治疗等也可导致脑出血。
二、发病机制差异
颅内出血: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是由于外力作用使颅内血管破损;血管畸形引起的颅内出血是因为畸形的血管结构薄弱,容易发生破裂;血液系统疾病引发的颅内出血则是因为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影响了血液的正常凝固过程,从而导致颅内出血。
脑出血:高血压引发脑出血主要是长期高血压使得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是畸形血管团的血管壁结构异常,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容易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特点
颅内出血:总体的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出血量等不同而有差异。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的颅内出血,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等。若为脑实质内较大出血量的颅内出血,患者会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脑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如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出血还可伴有失语;脑叶出血根据出血脑叶不同表现各异,如顶叶出血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脑桥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呼吸节律不规则等;小脑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
四、影像学表现区别
颅内出血: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CT影像上,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有不同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脑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高密度团块影,周围可伴有水肿带;脑室出血可见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MRI检查对于一些亚急性或慢性颅内出血的诊断可能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出血的演变过程等。
脑出血:头颅CT上脑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根据出血时间不同,其密度会有相应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血肿会逐渐吸收,密度逐渐减低。MRI检查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同样有价值,能从多方位、多序列显示脑出血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出血的时期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颅内出血:治疗首先要根据出血的病因、部位、出血量等综合制定方案。如果是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需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对于出血量少、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出血量较大、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则需紧急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如果是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出血,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手术切除畸形血管等治疗措施。
脑出血:治疗原则包括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对于一般情况较好、出血量较小的脑出血患者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营养神经等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迹象的患者,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