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受生理、心理、环境、疾病、饮食等多因素影响。生理上不同年龄段发育特点致睡眠问题;心理有情绪和压力因素;环境包括睡眠环境不适和习惯不良;疾病如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疾病可引发;饮食有睡前不当和特殊成分影响。
一、生理因素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较长,但睡眠周期短,容易频繁醒来,这是因为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且调节功能较弱,一般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可达14-17小时,但睡眠浅、易惊醒是常见现象;随着年龄增长,3-6岁儿童的神经系统逐步发育,若存在腺样体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呼吸,导致睡眠中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情况,进而干扰睡眠;青少年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如青春期的激素波动可能影响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长改变等问题。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儿童如果受到惊吓、焦虑、紧张等情绪影响易出现睡眠障碍。例如,当儿童面临新环境适应问题,像刚入学的儿童,可能会因为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在夜间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中频繁醒来。研究表明,约30%的有情绪问题的儿童存在睡眠障碍,情绪的波动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使大脑皮层不能顺利进入抑制状态,影响睡眠的深度和持续时间。
2.压力因素: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等也会对儿童睡眠产生影响。高年级的小学生若学业负担加重,每天需要完成较多的作业,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等情况也会让儿童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出现睡眠障碍,据相关调查,约20%因家庭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的儿童存在睡眠问题。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舒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儿童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会让儿童感觉不适,从而难以入睡或睡眠易醒;室内光线过强,即使在夜间,一些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干扰儿童的睡眠节律;噪音过大,如临近马路的儿童卧室,车辆的嘈杂声会打断儿童的睡眠,研究发现,睡眠环境噪音超过50分贝时,约40%的儿童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
2.睡眠习惯不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常见的环境相关睡眠障碍因素。例如,儿童长期熬夜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进而出现入睡困难、夜间醒转等睡眠障碍。很多习惯晚睡的儿童,其正常的睡眠周期被打乱,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反而兴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四、疾病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感冒时鼻塞会使儿童呼吸不畅,从而影响睡眠;肺炎患儿由于肺部炎症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夜间咳嗽加重会干扰睡眠;支气管哮喘患儿在夜间容易出现气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引起睡眠障碍,有哮喘的儿童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也可能引发睡眠障碍。儿童消化不良时,腹部不适会让其在睡眠中翻动,影响睡眠质量;胃食管反流的儿童,胃酸反流至食管会引起烧心等不适,导致夜间醒来,据统计,约25%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存在睡眠障碍。
3.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癫痫患儿在发作间期可能会因为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等因素影响睡眠,发作时更是直接干扰睡眠;还有如脑发育不良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在相关患儿中占比较高,约30%-40%。
五、饮食因素
1.睡前饮食不当:睡前食用过多食物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从而影响睡眠。例如,儿童睡前喝大量牛奶、吃甜食等,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导致睡眠中觉醒;而睡前饥饿也会让儿童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难以入睡。
2.食物中特殊成分影响:有些食物中含有咖啡因等成分,如巧克力、咖啡、某些功能性饮料等,儿童食用后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入睡困难。因为咖啡因会阻断腺苷受体,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对于儿童来说,即使少量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也可能影响睡眠,有研究发现,摄入含咖啡因食物后的儿童,睡眠潜伏期延长约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