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病史、体格、辅助检查等并做鼻腔、麻醉准备)、手术过程(体位消毒、切口入路、病变清除、术腔处理)、术后处理(监测生命体征、术腔等并进行鼻腔护理、全身支持治疗、药物应用),不同年龄段患者有各自注意要点,需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护理以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鼻窦炎发作情况、是否有真菌性鼻窦炎相关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状态等)。对于儿童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健康状况,因为手术需要患者能够耐受麻醉等操作。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头面部检查,包括鼻腔检查,了解鼻腔内真菌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情况。同时检查眼部、颅脑等相关区域,判断真菌病变是否累及周围组织。
辅助检查:完善鼻窦CT检查,明确真菌病变累及的鼻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等;对于怀疑有颅内、眶内并发症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颅脑MRI等检查。实验室检查方面,如血常规、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相关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2.术前准备工作
鼻腔准备:术前使用生理盐水或抗菌药物滴鼻液等清洁鼻腔,减少鼻腔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麻醉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等。全身麻醉时要充分评估患儿的气道等情况,老年患者要注意麻醉药物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手术过程
1.体位与消毒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适当垫高。常规进行手术区域的消毒,范围包括面部、颈部等,消毒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防止手术感染。
2.切口与入路
鼻内镜手术入路:多数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方式。通过鼻内镜经鼻腔进入鼻窦区域。对于不同鼻窦的真菌性病变,入路有所不同。例如,上颌窦病变可通过中鼻道入路;筛窦病变可经中鼻道或上鼻道入路等。在儿童患者中,要注意鼻腔结构相对较窄小,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鼻腔黏膜等结构。
3.病变清除
进入鼻窦后,使用各种鼻内镜手术器械,如鼻息肉钳、吸引器等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真菌病变组织。要彻底清除可见的真菌团块、坏死组织等。对于累及周围骨质的病变,要小心去除受侵犯的骨质,但要注意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如眼眶、颅底等。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保持术野清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可能较脆等特点,操作更需轻柔精准;儿童患者则要避免过度操作导致鼻腔结构发育受影响。
4.术腔处理
病变清除完毕后,对术腔进行处理。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冲洗术腔,以进一步减少术腔细菌等微生物数量。对于术腔较大的情况,可能会放置一些可吸收的止血材料等。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尤其关注其呼吸情况,因为儿童的呼吸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患者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监测。
术腔观察:观察鼻腔术腔的情况,包括有无出血、术腔黏膜恢复情况等。定期清理术腔分泌物等,但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术腔黏膜。
2.术后护理
鼻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鼻腔冲洗,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进行。儿童患者冲洗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患儿抗拒导致意外。
全身支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免疫抑制患者要评估并调整免疫相关状态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药物应用:根据情况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等,但要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指征,避免滥用。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真菌性鼻窦炎手术过程是一个较为精细的操作过程,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护理,不同年龄段患者有其各自的注意要点,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