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损伤的治疗包括急性期RICE原则应用、药物治疗辅助、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情况。急性期用RICE原则;药物可在疼痛肿胀明显时用非甾体抗炎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相应训练;手术有指征,术后康复复杂精细。
一、急性期治疗
1.RICE原则应用
休息(Rest):受伤后应立即停止行走或运动等加重损伤的活动,让踝关节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韧带。对于儿童患者,需避免其继续进行可能导致踝关节受力的玩耍等行为;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关节炎等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休息,防止病情加重。
冰敷(Ice):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冰块对踝关节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儿童患者冰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有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冰敷需谨慎评估。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减少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远端向近端包扎,保证压力均匀。对于儿童患者,包扎力度要适中,避免影响血液循环;肥胖患者可能需要选择更合适弹性的绷带以达到有效加压。
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休息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儿童患者抬高患肢时要保证舒适且稳定;老年患者有循环功能差等情况,需注意抬高的高度和时间。
二、药物治疗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在疼痛和肿胀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症状,如布洛芬等。但儿童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要严格按照儿童适用的剂量和剂型;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等患者使用时需评估胃肠道风险。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伤后1-2周)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小范围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训练10-15分钟。儿童患者由于关节柔韧性较好,但要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本身较差,训练要缓慢渐进。
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不同年龄和病史的患者,都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中期康复(伤后2-6周)
平衡训练:使用平衡垫或平衡板等进行踝关节的平衡训练,逐渐增加难度,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儿童患者可选择趣味性的平衡训练方式提高积极性;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平衡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本体感觉训练:通过闭目单脚站立等方式训练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每天可进行多次。不同年龄患者本体感觉恢复情况不同,要针对性训练。
3.后期康复(伤后6周以上)
力量训练: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提踵等动作,逐渐增加负荷。对于运动员等高强度需求人群,可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力量强化训练;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功能性训练:进行模拟日常活动或运动的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加速等,提高踝关节在实际生活和运动中的功能。儿童患者功能性训练要结合其日常活动特点;有运动损伤复发病史的患者要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四、手术治疗情况
1.手术指征
对于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且伴有踝关节不稳定,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反复出现踝关节扭伤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儿童患者若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影响骨骼发育等特殊情况也需评估手术可能;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保守治疗但符合手术条件的老年患者也在手术考虑范围内。
2.术后康复
手术治疗后康复更为复杂和精细,早期同样遵循RICE原则,然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康复周期相对较长,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要严格按照康复师制定的方案进行,儿童患者术后康复要注重家长的配合和儿童的依从性;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调整康复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