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救治包括一般急救处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降低颅内压,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及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评估手术适应证并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及防治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一般急救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对于有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需尽早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和氧供。这是因为弥漫性脑出血导致昏迷后,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会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而通畅的呼吸道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
2.维持循环稳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如果出现血压异常,需及时处理。对于低血压的患者,要积极寻找原因,可能需要补充血容量等措施;对于高血压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调控血压,一般遵循谨慎、适度降压的原则,因为过高的血压可能加重出血,但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脑灌注。
二、降低颅内压
1.脱水降颅压药物应用: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警惕甘露醇对肾功能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甘露醇时更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有所差异。
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但一般不常规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脑水肿,但可能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需权衡利弊。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风险和获益也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更谨慎评估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评估: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意识状态、颅内压等多方面因素评估是否需要手术。一般来说,如果颅内血肿较大,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脑疝前期表现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适应证把握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大,但一旦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病情变化往往较快,手术决策需要更加及时和谨慎。
2.手术方式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量较大、位置较浅的患者,直接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压;去骨瓣减压术则主要用于颅内压极度增高,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来降低颅内压,为脑组织提供更多的空间。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较高,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综合评估其手术耐受性和预后。
四、其他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昏迷患者需要给予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可以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的方式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要更注重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状况下降,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2.防治并发症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加强呼吸道管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昏迷患者长期卧床,肺部通气功能受限,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身体虚弱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需要加强预防和监测。
消化道出血:监测患者的胃液pH值等,必要时使用抑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脑出血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对于昏迷患者要重视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尤其是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可采取抬高下肢、使用气压治疗仪等措施。昏迷患者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术后患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