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在外力等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等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因素、妊娠,病理分型有膨出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马尾神经综合征,诊断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卧床休息、牵引、理疗、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避免加重负荷动作、保暖及适度锻炼,孕妇要控体重、避免久站行走并适度锻炼,儿童少见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一)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随年龄增长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纤维环韧性降低,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基本因素。
(二)损伤
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诱因,长期弯腰劳作、久坐、腰部急性损伤未妥善修复等,可促使退变加速,增加椎间盘突出风险。
(三)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易感性,更易出现椎间盘退变等情况,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四)妊娠
女性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会使韧带松弛,且腹部重量增加导致腰椎负荷增大,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三、病理分型
(一)膨出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二)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突出物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三)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髓核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可压迫马尾神经等结构。
(四)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前者是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四、临床表现
(一)腰痛
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腰痛,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纤维所致,疼痛可放射至臀部等部位。
(二)下肢放射痛
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
(三)麻木、无力
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可出现麻木感,长期受压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四)马尾神经综合征
严重突出时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等,需紧急处理。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症状
详细询问患者腰部外伤史、疼痛发作情况、放射痛部位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可初步判断神经根受压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可观察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宽窄等,辅助排查其他骨性病变。
2.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3.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突出情况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状态。
六、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需严格卧床,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症状。
2.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3.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4.药物(仅提及名称):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炎症,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
(二)手术治疗
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髓核摘除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术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多存在椎间盘退变基础,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及过度弯腰等加重腰部负荷的动作,注意腰部保暖,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腰部肌肉锻炼以维持腰椎稳定性。
(二)孕妇
妊娠期间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以增强腰部支撑力,降低发病风险。
(三)儿童
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相对少见,多与先天发育异常或严重外伤等因素相关,若出现腰部疼痛、下肢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谨慎排查病因,避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