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脊柱疾病,因退变、劳损、外伤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有腰部及下肢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理疗、药物等,手术适用于严重情况,需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控制体重来预防。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解剖基础相关因素
腰椎由多个椎体组成,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接。椎间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纤维环起到包裹髓核、维持椎间盘稳定性的作用,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长期劳损(如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外伤等因素影响,纤维环可能出现裂隙甚至破裂,髓核就有可能从裂隙处突出。
三、症状表现
腰部症状:多数患者有腰痛,疼痛可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等。
下肢症状: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例如,压迫坐骨神经时,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麻木可表现为下肢皮肤感觉减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人可能因外伤等急性因素导致突出,症状相对较急;老年人多因退变慢性发展,症状相对缓和但可能反复发作。女性在孕期由于腰部负担加重,也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产后若恢复不佳也易出现相关症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时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则为阳性,提示可能有神经根受压。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序列、椎间隙等情况,看是否有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表现,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直接显示不如CT和MRI。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清晰看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情况。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能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髓核突出的程度及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情况等,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诊断价值都较高,尤其对软组织的显示更清晰。
五、治疗与康复相关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可缓解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卧床休息时需注意床垫的硬度要适中,以保证休息质量,老年人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力,缓解症状。儿童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成年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和时间。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不同年龄段人群理疗时要注意温度等参数的调整,避免烫伤等情况。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有明显神经根受压表现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有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等,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要保持正确姿势。久坐时要保持腰部挺直,座椅要有良好的腰部支撑;站着时不要弯腰驼背;躺着时床垫不要过软,以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预防脊柱发育异常导致后期腰椎间盘突出。
适度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锻炼,如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老年人锻炼时要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部负担,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人群都应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