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术后康复分早期(0-6周)、中期(6-12周)、后期(12周以后),早期制动体位、肿胀疼痛管理、非跟腱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去除外固定后活动度、跟腱拉伸、本体感觉练习;后期力量、功能、运动技能训练,需个性化方案且密切观察调整以促良好恢复。
一、术后早期康复(0-6周)
制动与体位: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一般固定3-6周,在此期间要保持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肿胀,例如将脚放在枕头等支撑物上,促进血液回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家长看护,确保固定装置位置正确且患儿不会自行拆除;老年人要注意皮肤受压情况,预防压疮。
肿胀与疼痛管理:早期可进行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皮肤与冰袋之间隔一层毛巾。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考虑到不同年龄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可能更需要轻柔的安抚和适当的非药物镇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等。
肌肉收缩练习:在固定期间可以进行非跟腱部位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过度疲劳;儿童则要在家长协助下正确进行练习,保证动作规范。
二、中期康复(6-12周)
去除外固定后的活动度练习:当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练习。可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用手轻轻向下按压足跟,增加踝关节的背屈角度;也可以靠墙站立,患侧下肢缓慢下蹲,增加踝关节的跖屈角度。练习时要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操作。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逐步进行;老年人可能恢复较慢,要耐心进行练习,并且注意保护膝关节等相关部位,防止因平衡不好导致摔倒。
跟腱拉伸练习:进行跟腱的拉伸,患者面对墙壁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患侧脚距离墙壁约一脚远,患侧腿伸直,健侧腿屈膝,身体向前倾,感受跟腱部位的拉伸,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3-5次。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足部感觉,避免因感觉减退导致受伤;妊娠期女性要注意自身平衡,防止摔倒。
本体感觉练习:开始进行本体感觉练习,可采用单腿站立的方式,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尽量保持平衡,从睁眼状态逐渐过渡到闭眼状态,每次练习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从10秒左右开始,逐渐延长至30秒以上。不同性别患者在平衡能力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要进行逐步训练,对于生活方式久坐的人群,要加强本体感觉练习以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三、后期康复(12周以后)
力量训练:进行跟腱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可采用哑铃进行踝关节的跖屈和背屈抗阻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患侧脚套上哑铃,进行缓慢的跖屈和背屈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运动员等高强度运动人群,需要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重量;对于体力较弱的老年人,要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跟腱再次损伤。
功能性练习:开始进行功能性练习,如上下楼梯练习、慢跑等。上下楼梯时要注意患侧下肢先上或先下,遵循健侧腿先上,患侧腿随后的原则(上楼梯时),或者患侧腿先下,健侧腿随后的原则(下楼梯时),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不同年龄人群的功能性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恢复到正常活动可能较快,但也要避免过度运动;有既往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更加谨慎,逐步增加活动量。
运动技能恢复:对于运动员等有特殊运动需求的人群,要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技能恢复训练,如篮球运动员要进行跳跃、急停急起等训练,足球运动员要进行变向跑等训练。训练时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符合运动项目要求,同时注意跟腱的承受能力,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跟腱断裂术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促进跟腱的良好恢复和患者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