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严格卧床3-4周后逐步下床,不同人群需适当调整)、牵引治疗(根据个体调重量和时间,如骨盆牵引)、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中频电疗等);药物治疗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炎止痛,消化道溃疡病史者慎用)、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注意嗜睡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3-6个月无效、有神经根麻痹或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等情况,包括传统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步下床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时间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暖等情况。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久坐、缺乏运动等,卧床休息是纠正不良状态的重要起始步骤。
具体操作:选择硬板床,仰卧位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髋关节、膝关节微屈,以减轻腰部肌肉的紧张度;侧卧位时应使脊柱保持平直,两腿可稍弯曲。
2.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可以拉开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牵引重量可从体重的6%-10%开始,逐渐增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牵引重量不宜过重,以免引起不适。女性患者在牵引时要注意身体的舒适感,避免因牵引带过紧等情况影响血液循环。牵引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具体操作:常用的有骨盆牵引,患者仰卧,骨盆牵引带包绕骨盆,通过滑轮和牵引重量进行牵引,牵引时间一般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
3.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烫伤。女性患者在热敷时要注意乳房等部位的保护。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电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超短波治疗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中频电疗:通过中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达到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治疗参数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设置,每次治疗20-30分钟。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常用的有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慎用,因为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溃疡的风险。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等情况,女性患者在生理期使用时也要关注是否有胃肠道不适等表现。
2.肌肉松弛剂
如氯唑沙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使用肌肉松弛剂时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驾驶员等需要保持清醒的人群要谨慎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度嗜睡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服用后如果有嗜睡等情况要避免从事危险操作。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者;症状严重,出现神经根麻痹或马尾神经压迫症状,如肌肉力量明显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权衡。女性患者如果存在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怀孕等,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更加谨慎。
2.手术方法
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如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等,通过切除部分椎板等结构,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微创手术对于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是否适合该手术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微创手术的操作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精准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