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是儿童常见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干结、困难,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疾病、药物有关,有排便困难、干结、次数少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培养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等治疗预防,婴儿和小年龄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疾病引起需及时就医治疗。
发病原因
饮食因素:对于婴儿来说,若母乳喂养的母亲饮食过于精细,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调配不当,如奶粉冲调过稠等,都可能导致婴儿便秘。而添加辅食后的儿童,如果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也容易引发便秘。例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若儿童长期摄入这类食物不足,肠道蠕动就会减慢,从而引起便秘。
生活习惯: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比如不定时排便,长时间抑制便意,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引发便秘。此外,儿童活动量过少,也会影响肠道蠕动,不利于粪便排出。比如一些长期久坐、很少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肠道神经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会使肠道出现功能性梗阻,导致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缓,也可能出现便秘症状;另外,肠道感染、肛裂等疾病在急性期过后,也可能遗留便秘的情况,因为肛裂会使儿童害怕排便,从而抑制排便,导致粪便在肠道内积聚,进而引起便秘。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小儿便秘,比如一些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便秘发生。
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儿童排便时费力,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排出粪便,有的儿童甚至会出现排便时哭闹不止的情况。例如,排便时面部憋得通红,用力挣扎,但粪便仍难以排出。
粪便干结:排出的粪便呈颗粒状或像羊屎蛋一样,质地坚硬。这是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
排便次数减少:与平时相比,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有的儿童可能几天才排便一次。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的频率、粪便的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等,同时了解儿童的饮食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以及用药史等。例如,询问家长儿童每天的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是否有不定时排便的情况,是否患过肠道疾病或服用过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了解是否有腹胀、腹部包块等。比如触摸儿童的腹部,判断是否有胀气以及是否能触及异常的包块等。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基本可以初步诊断小儿便秘,但有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对于怀疑先天性巨结肠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直肠指检、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对于怀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儿童,可能需要检查甲状腺功能等。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冲调奶粉。对于添加辅食的儿童,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比如可以将菠菜、胡萝卜等做成菜泥,苹果、香蕉等做成果泥给儿童食用,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帮助儿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可以选择在饭后让儿童尝试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培养儿童良好的排便意识。
增加活动量: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让儿童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散步、跑步、玩耍等活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婴儿,要特别注意奶粉冲调的浓度,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调配,避免因奶粉过稠导致便秘。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添加辅食时要逐渐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让儿童的肠道逐渐适应。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一旦发现便秘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果儿童便秘是由疾病引起的,如先天性巨结肠等,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