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特定季节因病毒与过敏原共同作用引发的过敏性鼻部炎症,发病有免疫反应及鼻黏膜病理改变等机制,临床表现有鼻部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预防可从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保持鼻腔清洁等入手,治疗有药物和免疫治疗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参与: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等)以及相关病毒后,免疫系统被激活。B淋巴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E,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和病毒时,就会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起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鼻黏膜病理改变:鼻黏膜会出现水肿、充血,上皮细胞受损等病理变化,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
鼻部症状
鼻塞:程度可轻可重,季节性发作,在特定季节里会持续存在或随接触过敏原和病毒情况波动,儿童可能因鼻塞而用口呼吸,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长期鼻塞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流涕:多为清水样涕,儿童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频繁流涕,导致鼻涕倒流,引起咳嗽等相关症状。
打喷嚏:阵发性打喷嚏,次数较多,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突然连续打多个喷嚏,影响其在公共场合等的社交活动。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眼痒、流泪等眼部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眼部不适,而是表现出揉眼等行为;严重时可能影响食欲和精神状态,对于学龄儿童可能影响学习注意力。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季节、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家族过敏史等。儿童患者需要询问家长其症状发生的相关情况,包括是否在特定季节接触花粉等过敏原时症状加重等。
体格检查:检查鼻黏膜情况,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等表现,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实验室检查
过敏原检测: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患者对何种过敏原过敏,如花粉等,同时结合病毒相关检测,排查是否有病毒感染因素参与。
病毒检测:可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定是否有相关病毒感染,例如在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检测是否有鼻病毒等常见参与的病毒感染。
治疗与预防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在病毒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尽量让患者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儿童患者外出时可佩戴专门的防护口罩等。
增强免疫力:保证均衡的饮食,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要提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病毒等的抵抗力。
保持鼻腔清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儿童患者清洗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通过清洗鼻腔可以减少过敏原和病毒在鼻腔内的残留,减轻炎症反应。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鼻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对于鼻黏膜水肿明显的情况,可短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儿童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疗程。同时,如果有明确病毒感染,可根据病毒类型考虑是否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免疫治疗: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如儿童患者需评估适宜情况)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但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的鼻黏膜更娇嫩,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例如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合适的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在进行鼻腔清洗时,要使用儿童专用的生理盐水清洗器,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儿童鼻黏膜。同时,要关注儿童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鼻部不适可能影响其情绪和社交,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降糖药等的老年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监测相关指标;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预防方面要更加注重保暖等措施,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因为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