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改善。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限制日间naps)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认知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药物治疗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代表药物及注意事项)和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代表药物及适用人群注意事项);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作用机制、应用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和音乐疗法(作用机制、应用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一致,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7-9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会因年龄有所不同,婴儿需要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相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让床与睡眠建立强烈的关联。
3.限制日间naps:对于成年人,如果日间需要小睡,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且避免在下午晚些时候或傍晚小睡,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儿童的日间休息要根据其年龄和睡眠需求合理安排,过度的日间naps可能会干扰夜间正常睡眠。
(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认知治疗: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消极认知和信念。例如,一些失眠患者可能过度担忧失眠带来的后果,如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认知,并进行调整。
2.行为治疗
刺激控制疗法: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如果卧床20分钟仍不能入睡,应离开卧室,从事一些单调、安静的活动,直到有睡意再返回卧室;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手机、看书等。这种方法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失眠患者都有一定效果,能帮助重新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夜间实际睡眠时间来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效率。例如,先估算患者的实际睡眠时间,然后将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实际睡眠时间加上15-30分钟,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逐步增加在床上的时间。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睡眠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要个性化实施。
二、药物治疗
(一)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通过与大脑中的苯二氮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2.代表药物:如艾司唑仑等。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等问题,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
(二)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类受体的不同亚型,具有催眠效果,相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较少。
2.代表药物:如佐匹克隆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因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儿童群体中尚未充分明确;老年人使用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三、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一)光照疗法
1.作用机制: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特别是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来改善睡眠。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有一定帮助。
2.应用方式:对于夜间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在早晨接受一定时间的自然光照射,一般建议照射10-30分钟。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可利用光照疗法来调整生物钟。但对于患有眼部疾病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二)音乐疗法
1.作用机制: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放松效应,从而帮助改善睡眠。舒缓的音乐可以降低心率、血压,缓解紧张情绪。
2.应用方式:选择合适的舒缓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一些慢节奏曲目,在睡前聆听,每次聆听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以尝试,但对于有听力障碍等特殊情况的人群要调整音乐的播放方式或选择其他合适的辅助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