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及体格检查体征)和影像学检查(X线为首选,CT用于复杂骨折);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康复治疗)和手术(适用于累及关节面等情况,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分早期(消肿防肌萎缩)、中期(轻度手腕活动)、后期(加强力量灵活性)阶段,还需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一、右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受伤部位通常有疼痛、肿胀,可伴有畸形,如餐叉样畸形(正面观)和枪刺样畸形(侧面观),还可能出现活动受限,患者难以正常屈伸手腕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可能畸形表现相对不典型,而老年患者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后肿胀等表现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相关工作,受伤机制可能不同,病史对判断受伤过程很重要。
通过体格检查可初步发现骨折的一些体征,如压痛、骨擦感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可以清晰看到右桡骨远端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X线表现有特点,儿童骨骺损伤在X线片上有其特殊表现,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时骨折线可能更模糊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关节面是否平整、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二、右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大多数稳定性骨折。医生会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复位,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可塑性,手法复位后外固定相对容易维持复位效果;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不耐受手术,也多考虑手法复位外固定。在复位和外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
康复治疗: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手指的屈伸等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康复锻炼要根据骨折恢复的不同阶段逐步进行,早期以简单的手指活动为主,后期随着骨折愈合情况增加手腕的活动度锻炼。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和强度需要调整,儿童康复锻炼相对更注重安全性和适度性,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有长期运动习惯的患者可能希望更快恢复运动功能,但也需遵循康复原则。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累及关节面且移位明显的骨折、不稳定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恢复,或者关节面不平整,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此时手术是更好的选择。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指征把握略有不同,儿童严重的骨折移位也可能需要手术,但要考虑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老年患者若骨折影响生活质量,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常用的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骨折部位。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三、右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与随访
1.康复阶段
早期康复(1-2周):主要是消肿和预防肌肉萎缩,继续进行手指的主动活动,如握拳、伸展等动作,活动范围逐渐增加。儿童在这个阶段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复位丢失,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力度适中,防止再次受伤。
中期康复(2-6周):开始进行手腕的轻度活动,如在支具保护下进行手腕的屈伸小范围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度,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活动进度,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若有工作需求,可适当提前进行与工作相关的轻度活动训练,但要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前提。
后期康复(6周以上):加强手腕的力量和灵活性训练,可进行一些抓握物体、旋转手腕等动作的锻炼,逐步恢复正常的手腕功能。对于儿童要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对功能恢复的影响,老年患者要注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手腕功能恢复。
2.随访
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随访。通过X线检查了解骨折端的骨痂生长情况、骨折复位是否维持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间隔和重点略有差异,儿童生长快,随访要关注骨骼发育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老年患者要关注骨折愈合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