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易醒可由生理、心理、环境、疾病等多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生物钟紊乱、激素变化;心理因素有焦虑抑郁状态、精神压力过大;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宜;疾病因素包含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呼吸系统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一、生理因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内源性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例如,长期倒班工作、跨时区旅行等情况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睡眠时相紊乱,出现失眠易醒现象。研究表明,生物钟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使得睡眠周期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引发失眠易醒。
(二)激素变化
1.褪黑素分泌异常: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对睡眠起调节作用。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功能衰退,褪黑素分泌减少,会出现失眠易醒的情况。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
2.皮质醇节律异常: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昼夜节律性,通常在清晨达到高峰,夜间降低。一些患有皮质醇增多症等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皮质醇分泌失调的人群,皮质醇节律紊乱,会干扰睡眠,引起失眠易醒。
二、心理因素
(一)焦虑抑郁状态
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过度紧张、担忧的状态,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容易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也常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这是因为抑郁情绪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与失眠密切相关。
(二)精神压力过大
长期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大脑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睡眠。例如,学生备考期间、职场人士面临重大项目时,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出现失眠易醒的情况,这是由于精神压力会促使身体释放应激激素,干扰睡眠-觉醒调节机制。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宜
1.噪音干扰: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居住在交通繁忙路段、工厂附近等,噪音会干扰睡眠过程,使人容易从睡眠中惊醒,并且难以重新入睡。研究发现,噪音强度超过50分贝就可能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2.光线过强:卧室光线过亮,如夜间有灯光照射、窗外强光透入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节律,导致失眠易醒。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通过视网膜影响大脑的生物钟,破坏睡眠质量。
3.温度不适: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一般来说,睡眠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25℃,温度过高会使人感到燥热,难以入睡且容易惊醒;温度过低则会使人感觉寒冷,影响睡眠的舒适度,导致睡眠中断。
四、疾病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运动症状外,常伴有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易醒。这是因为帕金森病会影响大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而多巴胺系统与睡眠调节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睡眠-觉醒调控。
2.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就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神经细胞的退化、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影响了睡眠相关脑区的功能,导致睡眠紊乱。
(二)呼吸系统疾病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上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使人频繁觉醒,出现失眠易醒的情况。这种疾病在肥胖人群中较为常见,肥胖会导致上气道脂肪堆积,增加气道阻塞的风险。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气道炎症、分泌物增多等原因,呼吸不畅,夜间睡眠时会因呼吸困难而容易醒来,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失眠易醒现象。
(三)其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人,在睡眠时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烧心、胸痛等不适症状,从而导致睡眠中断,出现失眠易醒。尤其是平躺时,更容易发生胃酸反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慌、多汗、失眠等症状,其中失眠易醒是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加速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影响了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