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拉伤可通过症状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压痛等,不同部位略有差异)、受伤史询问(运动中扭转牵拉等情况、是否有声响及受伤后情况)、体格检查(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麦氏征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初步观察、MRI清晰显示韧带情况)综合判断,结合多方面信息可准确知晓是否存在及具体情况,不同人群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韧带拉伤后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局部疼痛,多在受伤当时即刻出现较剧烈疼痛,之后疼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缓解,但活动时会加重;局部肿胀,因韧带损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组织液渗出,受伤部位会逐渐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青紫瘀斑;关节活动受限,由于韧带拉伤影响关节的正常稳定结构,患者会感觉关节活动不灵活,比如膝关节韧带拉伤时,屈伸膝关节会受到明显限制;压痛明显,在拉伤韧带的部位按压时,疼痛会比较显著。不同部位的韧带拉伤症状表现略有差异,例如踝关节韧带拉伤时,踝关节周围压痛明显,行走、站立时疼痛加重,还可能出现踝关节不稳的感觉;膝关节韧带拉伤时,除上述表现外,可能在膝关节屈伸时能感觉到异常的松动等情况。
二、受伤史询问
详细询问受伤时的情况很重要,比如是否有剧烈运动中突然的扭转、牵拉动作,像打篮球时急停转身导致踝关节韧带拉伤,或者跳高落地时膝关节遭受过大外力导致膝关节韧带拉伤等;受伤时是否听到明显的声响,部分患者韧带拉伤时可听到“啪”的一声;受伤后当时的疼痛、肿胀等情况的发生过程。通过了解受伤史能初步判断是否有韧带拉伤的可能性。对于儿童,由于其活泼好动,运动损伤相对常见,在询问受伤史时要关注儿童近期参与的体育活动、玩耍时的具体情况等;对于有既往韧带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导致韧带拉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格外重视。
三、体格检查
1.抽屉试验:常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为例,患者仰卧位,屈膝90°,检查者双手握住患者小腿近端,向前拉小腿,若小腿前移过多,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向后推小腿,若小腿后移过多,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
2.侧方应力试验:用于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检查。比如检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时,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内侧,向外侧推小腿,若出现过度外展,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检查外侧副韧带时,用同样方法向内侧推小腿,若出现过度内收,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3.麦氏征检查:主要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但对于部分因韧带拉伤继发半月板损伤的情况也有一定提示作用,不过麦氏征主要还是针对半月板,这里提及是因为韧带拉伤可能伴随半月板等结构损伤。检查时患者仰卧,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完全屈曲,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放在膝关节上,将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然后伸直膝关节,若出现弹响或疼痛,提示可能有半月板或韧带等结构损伤。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观察韧带的连续性、是否有撕裂等情况,对于一些表浅部位的韧带拉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看到韧带局部是否增厚、回声是否异常等,但对于深部韧带的显示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清晰。
2.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韧带拉伤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韧带的形态、结构,能明确韧带是否有撕裂、撕裂的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等。通过MRI可以看到韧带是否完整,有无信号异常改变,比如韧带拉伤时在MRI上常表现为韧带增粗、信号增高(提示有水肿、出血等情况)甚至韧带连续性中断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MRI检查都是可行的,儿童进行MRI检查时要注意做好固定等防护措施,避免检查过程中患儿不配合导致检查失败或图像质量不佳;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五、综合判断
通过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详细的受伤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准确知道是否存在韧带拉伤以及韧带拉伤的具体情况。例如,患者有明确的运动受伤史,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有相应韧带损伤的阳性体征,再结合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韧带异常,就可以确诊韧带拉伤。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韧带拉伤的表现和诊断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需要医生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来进行准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