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并用药)、麻醉(局部或全身)、手术操作(内镜进入、病变清除、止血),不同类型鼻窦炎手术有特点,术后需鼻腔护理(冲洗、用药)、定期复查及注意避免刺激和预防感冒,整个过程需规范且考虑个体差异以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恢复。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鼻部检查,如鼻内镜检查、鼻窦CT等,以明确鼻窦炎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等情况。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例如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若有相关基础疾病需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手术。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对手术的耐受性等。
术前用药:一般会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鼻腔黏膜肿胀明显的患者可能会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通气。
2.麻醉
局部麻醉: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手术范围较小的患者,可采用局部麻醉。通常会将麻醉药物注射到鼻腔黏膜下等部位,使手术区域的神经被阻滞,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鼻部的疼痛感觉明显减轻。
全身麻醉:对于手术范围较大、儿童患者或者对疼痛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让患者在无痛苦、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手术操作
内镜进入:通过鼻内镜经鼻腔进入鼻窦区域。鼻内镜具有良好的照明和放大功能,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鼻窦内的病变情况。
病变清除:使用各种手术器械,如鼻窦钳、电动切割吸引器等,清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包括增生的鼻甲组织、炎性息肉、病变的鼻窦黏膜等。同时,要开放鼻窦的窦口,使鼻窦与鼻腔之间建立通畅的引流通道,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对于上颌窦炎患者,会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对于额窦炎患者,会开放额窦开口等。
止血处理:在手术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出血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止血。通常会使用电凝止血、填塞止血材料(如可吸收的止血纱条等)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不同类型鼻窦炎手术的特点
1.慢性鼻窦炎手术
病变范围较广:慢性鼻窦炎往往累及多个鼻窦,手术中需要全面清除各个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开放相应的窦口。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以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的组织结构,如眼眶、颅内等重要结构。对于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的鼻窦黏膜和骨质,因为儿童的鼻窦还在发育过程中,过多的组织破坏可能会影响鼻窦的正常发育。
2.真菌性鼻窦炎手术
病变组织特点: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变组织中可能存在真菌团块等特殊物质。手术中除了要清除病变组织外,还需要注意彻底清除这些真菌团块,防止复发。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真菌团块的播散,因为真菌可能会在鼻腔内进一步定植生长。
术后恢复及注意事项
1.术后鼻腔护理
鼻腔冲洗:一般在术后2-3天开始进行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的鼻腔冲洗液,通过鼻腔冲洗器将鼻腔内的血痂、分泌物等冲洗出来,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鼻腔冲洗方式和冲洗液浓度,避免冲洗过程中引起不适或损伤鼻腔黏膜。
鼻腔用药:术后会继续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防止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需要持续使用数周甚至数月,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
2.定期复查
复诊时间: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都需要复诊。医生会通过鼻内镜检查等方式观察鼻腔和鼻窦的恢复情况,及时清理鼻腔内的痂皮等异物,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复诊安排,确保患儿的鼻腔能够顺利恢复。
3.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患者在术后要注意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粉尘等,戒烟戒酒。例如,处于污染环境中的患者需要尽量减少外出,或者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让儿童接触二手烟等不良刺激。
预防感冒:感冒可能会引起鼻腔黏膜的再次水肿、充血,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导致鼻窦炎复发。所以患者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家长要更加注意预防儿童感冒。
总之,鼻窦炎手术是一个较为精细的过程,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到术后恢复都需要严格规范地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以确保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