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中儿童和成人都可观察等待及改善通气引流;药物治疗儿童和成人有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不同选用情况;手术治疗有鼓膜切开术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儿童和成人在手术选择上各有考量;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药物和手术相关事项,成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及自身状态对治疗的影响。
一、一般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大多数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患儿,尤其是6个月-2岁且症状较轻(如轻度耳痛、轻度听力下降等)的情况,可先观察等待,因为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这是基于儿童中耳结构和免疫功能发育特点,在一定时间内有自愈可能。成人若症状轻微,也可先观察,但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
2.改善通气引流:
对于儿童:可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家长可鼓励儿童适当进食或做吞咽动作。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通畅,若有鼻塞,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喷雾剂等缓解鼻腔黏膜水肿,利于咽鼓管通气引流。因为儿童鼻腔相对狭窄,上呼吸道感染等易引起鼻腔黏膜肿胀影响咽鼓管。
对于成人:同样可采取吞咽、咀嚼等动作,若有鼻腔病变导致鼻塞,如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需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腔炎症,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儿童:若儿童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考虑有细菌感染可能,如症状持续不缓解、中耳积液较黏稠等情况,可选用抗生素。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选择,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很重要,且要注意抗生素的适应证,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时才使用。
成人:若成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明确有细菌感染,如中耳积液培养出致病菌等情况,可选用抗生素,同样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如头孢呋辛等。但要注意成人的药物代谢特点与儿童不同,不过总体原则是根据感染情况合理选用。
2.糖皮质激素:
儿童:对于儿童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若有明显的中耳黏膜水肿、炎症较明显等情况,可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因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对儿童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但短疗程小剂量使用在有效控制炎症时利大于弊。一般用于症状较严重、存在明显黏膜肿胀影响咽鼓管功能等情况。
成人:成人若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症状较重,如耳痛剧烈、中耳积液较多且伴有明显炎症反应,可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等。但要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血糖升高、消化道不适等情况。
三.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术:
儿童:当儿童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较黏稠,经保守治疗无效,且有听力明显下降等情况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通过切开鼓膜,排出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但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避免过早或过晚手术。儿童进行鼓膜切开术需在严格的麻醉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情况和手术风险。
成人:成人若中耳积液长期不吸收,影响听力及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无效也可考虑鼓膜切开术,但相对儿童来说,成人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等。
2.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儿童;对于反复发生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长期存在的儿童患者,如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儿童可考虑鼓膜切开加置管术。通过放置鼓膜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减少积液形成。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患儿,术后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术后要注意避免耳道进水等,因为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成人:成人若因特殊情况,如咽鼓管功能长期不良等导致中耳积液反复出现,经保守治疗无效,也可考虑鼓膜切开加置管术,但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全身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在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在进行手术等操作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创伤和心理影响。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听力、耳痛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2.成人:成人在治疗时要注意自身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成人,在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成人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因为身体状态会影响疾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