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病因多样,包括消化道疾病相关的肠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感染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管性疾病(肠道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血友病);还有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肛肠疾病相关(痔疮、肛裂)等,儿童和老年人便血各有其需关注的特殊情况。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病因
(一)肠道肿瘤
1.结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化的概率增加。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以及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通过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2.肠道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出血,多为便鲜血,量一般较少,常附着于粪便表面。可通过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等治疗。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中青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通过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可确诊,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
2.克罗恩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便血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纵行溃疡等特征。
(三)感染性肠炎
1.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夏秋季,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2.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常伴有右下腹痛,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四)血管性疾病
1.肠道血管畸形:多见于老年人,肠道血管发生异常改变,如血管扩张、畸形等,可引起间断性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严重时可导致大量出血。结肠镜、小肠镜或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缺血性肠炎:常见于老年人,多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腹痛、便血,便血多为血水样便,常伴有腹部不适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范围和程度有关。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表现为便血,多为少量便血,同时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血小板情况及病因。
2.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1.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自幼有出血倾向,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出血症状往往较为严重,且有家族遗传史。通过凝血因子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便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或肠道黏膜,引起出血,表现为便血,一般在停药后症状可能有所缓解,但具体情况需根据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及用药情况综合判断。
(二)饮食因素
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引起少量出血,表现为便血,一般调整饮食后症状可改善。
(三)肛肠疾病相关
1.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成年人,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鲜红,一般无疼痛,外痔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通过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2.肛裂:多见于青壮年,常因便秘等原因导致肛管皮肤裂伤,排便时出现疼痛、便血,便血特点为便纸上带血或滴血,血鲜红,疼痛较为剧烈。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便血需要特别关注,如婴儿便血可能与牛奶蛋白过敏等有关,应详细询问喂养史;老年人便血则需警惕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要更加细致地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