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失眠多梦由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生物钟紊乱、身体疾病影响;心理因素有压力过大、情绪问题;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噪音、光线)、温度湿度不适;生活方式因素包含饮食(睡前刺激性食物、过饱过饥)、作息不规律。
一、生理因素导致睡觉失眠多梦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生物钟,它控制着睡眠-觉醒周期等生理节律。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使得睡眠-觉醒节律被破坏,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生物钟调控下,人体在夜晚会分泌褪黑素等促进睡眠的激素,而倒班工作时,昼夜颠倒,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二)身体疾病影响
1.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时,心脏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身体缺氧等情况,在睡眠中会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从而干扰睡眠,引发失眠多梦。例如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失眠多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睡眠时的身体状态。
2.呼吸系统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睡眠时可能会出现呼吸不畅、缺氧等状况,进而导致睡眠中断,出现失眠多梦现象。因为肺部功能障碍影响了气体交换,使得身体在睡眠中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睡眠质量。
二、心理因素引发睡觉失眠多梦
(一)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面临压力。比如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成年人面临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当压力过大时,大脑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难以放松,从而影响睡眠。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失眠多梦的发生率比压力较小的人群高出数倍。例如一个长期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上班族,由于大脑一直处于思考工作事务等紧张状态,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经常会出现多梦的情况。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常会有过度的担忧、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会持续影响睡眠。患者在夜间可能会反复思考各种担忧的事情,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中容易惊醒,多梦。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中失眠多梦的比例很高,其睡眠结构被严重破坏,浅睡眠时间增多,深睡眠时间减少。
2.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多梦。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影响了睡眠相关的神经调节,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多梦、早醒等情况。
三、环境因素造成睡觉失眠多梦
(一)睡眠环境不适
1.噪音干扰:如果睡眠环境中存在噪音,如街道上的车辆声、建筑工地的施工声等,会干扰睡眠。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睡眠质量会明显降低,更容易出现失眠多梦。例如在机场附近居住的人群,由于飞机起降的噪音影响,失眠多梦的发生率较高。
2.光线过强:卧室光线过强,如夜间灯光过亮、窗外的强光等,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因为褪黑素的分泌需要黑暗的环境来促进,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周期紊乱,出现失眠多梦。
(二)温度湿度不适
1.温度过高或过低:睡眠环境温度不适宜也会影响睡眠。温度过高时,人体会感觉燥热,难以入睡;温度过低时,身体会因为寒冷而频繁翻身,影响睡眠质量。研究表明,睡眠环境温度在18-25℃时较为适宜,偏离这个范围容易导致失眠多梦。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室内温度过高,人们会因为燥热而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在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过低,也会影响睡眠。
2.湿度不适:湿度不合适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湿度过高时,会让人感觉闷热、潮湿,不舒服;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可能会导致鼻腔、咽喉等部位不适,影响睡眠。例如在南方的梅雨季节,室内湿度较大,很多人会出现睡眠不佳、多梦的情况。
四、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睡觉失眠多梦
(一)饮食因素
1.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睡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容易导致失眠多梦。因为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会阻断腺苷受体,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例如晚上睡前喝了一杯浓茶,可能会导致夜间睡眠浅、多梦。
2.睡前过饱或过饥:睡前过饱会导致胃肠消化负担加重,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睡前过饥则会因为饥饿感而影响睡眠,出现多梦等情况。比如晚餐吃得过饱,夜间睡眠中可能会因为胃部不适而频繁醒来,并且多梦。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会严重打乱生物钟,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进而出现失眠多梦。例如一些经常熬夜玩游戏、追剧的人群,他们的睡眠时间不固定,大脑的生物钟被破坏,使得睡眠质量下降,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