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康复与护理包括休息与活动要保证充足休息、适当活动且注意姿势;日常生活管理要保持良好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病情监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药物管理要按时服药;心理调适要关注情绪变化;还需遵循复诊计划定期复查。
一、康复与护理
1.休息与活动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需保证充足休息,一般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也需适当进行活动,如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轻度的肢体活动,如在家人陪同下进行短时间的慢走,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再次脑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活动时更要谨慎,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卧床还是坐位、站位时都要注意肢体的摆放,防止关节畸形。例如卧床时可将患肢处于功能位,膝关节下方可垫软枕,使膝关节微屈,防止膝关节过伸等情况。
2.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按时起床、睡觉和进餐。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升高,进而导致血压突然上升,增加再出血的可能。一般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水果摄入量在200-300克左右。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方案;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下。
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物,但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因为感冒咳嗽会使腹压和颅内压升高,对病情不利。
二、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血压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即收缩压140mmHg以下,舒张压90mmHg以下,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情况,血压控制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需遵循医生的个体化建议。心率保持在60-100次/分钟较为适宜,呼吸频率保持在16-20次/分钟。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过大,如收缩压突然升高超过180mmHg或降低至90mmHg以下,或者心率、呼吸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除了监测血压外,还需注意观察有无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因为心脏问题也可能影响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2.神经系统症状监测
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肢体活动情况、言语功能等。如果出现头痛较前加重、头晕明显、恶心呕吐频繁,或者肢体无力较前加重、言语不清较前加重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立即就医。例如,若患者原本肢体活动已有所恢复,但突然出现患肢无力加重,甚至无法抬起,应高度重视,可能是病情复发或有新的脑血管问题。
三、药物管理
1.按时服药
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等。即使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也不能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例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可能暂时正常,但如果停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反跳,引起更严重的血压波动。不同的药物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服用要求,患者需清楚自己所服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但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服用剂量等细节,只需遵循医嘱按时服用即可。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可能下降,家属可帮助其做好服药管理,如设置服药提醒等,确保患者按时服药。
四、心理调适
1.关注情绪变化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可能会因为身体功能的受限等原因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的担忧和困惑,给予心理支持。患者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心态,树立康复的信心,认识到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等有可能改善身体功能。对于情绪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的脑出血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防止病情复发相关的心理问题。
五、定期复诊
1.遵循复诊计划
按照医生制定的复诊计划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建议出院后1-2个月进行首次复诊,之后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复诊间隔。复诊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头颅CT、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例如,通过头颅CT可以观察脑部的恢复状况,有无新的出血或梗死等情况;通过生化检查可以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出血的患者,复诊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