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失调、躯体疾病影响;心理因素包括情绪问题、心理压力过大;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宜、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因素包含饮食因素、作息不规律;特殊人群中儿童易因多种因素失眠,老年人因生理衰退、患慢性病、生活环境改变及心理因素等易失眠。
一、生理因素
(一)生物钟失调
人体存在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等生理节律。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打乱了正常生物钟,导致生物钟失调,进而引发失眠。研究表明,生物钟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会影响睡眠-觉醒的正常节律,使得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失眠症状出现。
(二)躯体疾病影响
许多躯体疾病会干扰睡眠。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从而影响睡眠;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像关节炎,疼痛会在夜间加重,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容易觉醒,导致失眠发生。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症状,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打破了睡眠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平衡。
二、心理因素
(一)情绪问题
焦虑和抑郁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常常会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大脑处于持续的紧张兴奋状态,难以放松,从而引发入睡困难。例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焦虑而失眠。而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也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睡眠浅等。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影响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这些神经递质与睡眠调节密切相关,当它们失衡时,就会出现失眠症状。
(二)心理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易患失眠。比如职场中的高压人群,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竞争激烈等压力会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大脑一直处于思考工作相关事务的状态,难以切换到睡眠模式,进而引发失眠。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使得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干扰正常的睡眠结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宜
睡眠环境中的噪音、光线、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例如,夜间噪音超过40分贝就可能干扰睡眠,像住在机场附近的居民,飞机起降的噪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光线过强,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其分泌受光线影响,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失眠;温度不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影响入睡和睡眠的连续性。
(二)生活环境改变
突然改变生活环境也容易引发失眠。比如搬家、出差等情况,人体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与原来的环境不同,会打破原有的睡眠习惯,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例如,出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新的床铺、新的环境气味等都可能影响睡眠,使人在短时间内出现失眠症状。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因素
一些饮食情况会影响睡眠。睡前饮用咖啡或浓茶,因为其中含有的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例如,晚上6点以后饮用一杯咖啡,可能会在晚上10点甚至更晚的时候仍然难以入睡。另外,晚餐过饱也会引起失眠,因为胃肠需要消化食物,会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干扰睡眠中枢,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作息不规律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比如经常熬夜、昼夜颠倒的人群,他们的睡眠-觉醒周期被打乱,人体的生物钟无法正常运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失眠。青少年如果经常熬夜玩游戏、追剧等,会严重影响睡眠,不仅导致入睡困难,还会影响睡眠的深度和时长,进而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
五、特殊人群因素
(一)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且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幼儿期的儿童如果白天受到惊吓,可能会在夜间出现做噩梦、睡眠不安等失眠症状。另外,儿童的生活环境改变,如更换保姆、搬家等,也可能导致失眠。而且,儿童如果长期接触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睡前,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的失眠问题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如褪黑素分泌减少,这是导致老年人睡眠浅、易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或其治疗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例如,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夜间尿频,从而干扰睡眠。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一旦生活环境有小的改变,就更容易出现失眠,而且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较为敏感,孤独感等心理因素也容易导致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