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康复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热敷)和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包括腰部肌肉锻炼(拱桥运动、小飞燕运动);生活方式调整涵盖姿势调整(站立、坐姿、睡姿正确)和避免腰部负荷过重。不同年龄、性别及有病史者在各治疗及调整方式上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轻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休息是一种基础的治疗方法。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床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椎间盘所受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类似,但儿童患者需注意卧床的舒适度和适当的体位调整,避免因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卧床时也应保证床铺的合适硬度等。生活方式上,卧床期间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适当进行翻身等动作。有病史的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自身病情调整卧床时间。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一般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通常牵引重量可从体重的1/10开始,逐渐增加。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一般不建议首先采用牵引治疗,因为儿童的脊柱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牵引可能会对脊柱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女性患者在牵引时需注意骨盆的固定等情况;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牵引时要谨慎,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推拿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避免手法不当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脊柱结构与成人不同,按摩推拿需特别谨慎,应选择经验丰富且熟悉儿童脊柱特点的医生操作;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按摩推拿要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手法和力度;有腰椎骨折病史等的患者不能进行按摩推拿。
热敷:利用热传导原理,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年龄患者热敷时对温度和时间的耐受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娇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女性患者在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不能进行热敷。
3.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为可能会对胃肠道和肾脏等产生不良影响;女性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注意是否在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如有相关情况需咨询医生;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等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要谨慎,可能需要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还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甲钴胺对于神经的修复有一定作用,各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遵循儿科用药剂量等规定。
二、康复锻炼
1.腰部肌肉锻炼
拱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次锻炼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患者进行拱桥运动时,动作幅度和力度可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可在家长帮助下逐步进行,以不引起不适为宜;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适当减少运动强度;有腰部急性损伤病史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不宜进行拱桥运动。
小飞燕运动: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坚持几秒后放松,每次锻炼5-10次,每天3-4组。儿童患者进行小飞燕运动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脊柱损伤;女性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呼吸配合;有腰椎不稳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进行小飞燕运动。
三、生活方式调整
1.姿势调整
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站立时应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脊柱挺直;坐姿时应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腰部紧贴椅背,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90度;睡姿时可选择仰卧位,在膝下垫一个薄枕,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微屈,或侧卧位时保持脊柱平直。不同年龄人群在姿势调整上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防止脊柱发育畸形;女性在穿着高跟鞋等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不良姿势加重腰椎负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注意姿势调整,防止病情复发。
2.避免腰部负荷过重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动作。如需搬重物,应先蹲下,使物体尽量靠近身体,然后再起身搬起,避免直接弯腰搬取重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避免腰部负荷过重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要避免过度背负重物;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避免腰部负荷过重,防止对腰椎造成不良影响;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守避免腰部负荷过重的原则,防止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