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儿童惊厥,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合理调节体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日常观察与护理。积极控制有发热性疾病史和神经系统基础疾病儿童的基础疾病;合理调节环境温度、适时增减衣物、及时退热处理;保证儿童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密切关注孩子状态并掌握惊厥发作时正确处理方法。
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发热性疾病史的儿童:若孩子既往有因发热引发惊厥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一旦体温有上升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疾病引发发热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从根源上降低因发热导致惊厥的风险。因为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轻微的体温波动可能就容易触发惊厥,所以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的重要环节。
有癫痫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儿童:这类儿童本身神经系统存在异常,更容易出现惊厥相关问题。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用控制基础疾病的药物,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家长要了解相关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在孩子出现发热等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惊厥发生的可能。
二、合理调节体温
维持适宜环境温度:保持儿童居住环境温度在22~25℃左右比较适宜。温度过高会影响孩子散热,增加发热的几率从而间接增加惊厥风险;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孩子受凉感冒引发发热。可以通过空调、风扇等设备来调节环境温度,但要注意避免直吹孩子。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特别注意环境温度的稳定,比如使用空调时,要设置合适的温度档位,并且定期检查室温。
适时增减衣物:根据气温变化和孩子的活动量及时增减衣物。孩子活动时容易出汗,此时要及时擦干汗水并更换干爽的衣物,避免着凉;当孩子静止时,要适当增添衣物以防受寒。例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不稳定,要注意给孩子随时调整穿着,这对于维持孩子体温稳定很重要。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要精细护理,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衣物。
及时退热处理:当孩子体温处于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可遵医嘱使用合适的退热贴等辅助退热,但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产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物理降温是更安全有效的初始退热方式,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退热可能存在更多风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儿童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婴儿一般需要12~16小时,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从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间接预防因发热导致的惊厥。例如,规律的睡眠作息能让孩子的生物钟保持稳定,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减少发热等疾病的侵扰。
均衡饮食:为孩子提供富含营养的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胡萝卜等,保证维生素C、维生素A等的摄入,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抵抗力;适量摄入肉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避免孩子挑食、偏食,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御能力。比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帮助孩子预防感染性疾病,进而降低惊厥发生的可能性。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像散步、跑步、玩耍等。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孩子疲劳。适度运动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加健康强壮,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减少因发热引发惊厥的情况。例如,经常运动的孩子相比缺乏运动的孩子,感染疾病的几率更低,即使患病,病情也可能相对较轻。
四、加强日常观察与护理
密切关注孩子状态: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体温异常升高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还需观察其面色、呼吸等情况。比如,当发现孩子精神状态明显不如平时,或者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时,要警惕惊厥的可能,及时采取降温等处理措施并就医。
掌握惊厥发作时的正确处理方法:一旦孩子发生惊厥,要让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保持周围环境通风,清除周围尖锐物品等危险物;不要强行按压孩子的肢体,以免造成损伤。同时要及时记录惊厥发作的时间、表现等情况,以便就医时能准确告知医生。对于有惊厥史的孩子家庭,家长更要熟练掌握这些急救处理方法,并且定期参加相关的急救知识培训,确保在孩子惊厥发作时能正确应对,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