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需进行病情监测,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做好体位护理,床头适当抬高、定时翻身;管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限制钠盐;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康复介入且关注心理,严格遵医嘱用药;出院后定期复查、避免诱因,儿童患者在各方面护理需更具针对性。
一、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因为脑出血术后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吸收热等)、血压波动等情况,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血压过高过低都可能提示病情变化,一般每1-2小时监测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频繁地监测。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如清醒程度、对刺激的反应等。意识状态的改变往往是颅内情况变化的重要指标,若患者术后意识较前变差,可能提示颅内再出血、脑水肿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同年龄的患者意识观察方式有差异,儿童可能通过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肢体活动等判断意识情况。
二、体位护理
一般体位:患者术后需根据手术情况等采取合适体位,如无特殊情况,床头可适当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有昏迷等情况的患者,需定时翻身,防止压疮,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晃动。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骨骼等发育未完善,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翻身角度和力度,防止皮肤损伤和影响骨骼发育。
三、饮食管理
营养摄入:术后早期根据患者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可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利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儿童患者的饮食需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吸收,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合适的食物质地,如婴儿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避免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限制钠盐摄入: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6克,因为过多钠盐摄入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情况,不利于术后恢复。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儿童患者也要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长期高盐饮食影响其血压等生理指标发育。
四、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儿童患者由于咳嗽反射较弱等原因,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
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定期更换尿管等,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般每周更换尿管1次,同时做好尿道口护理。儿童留置导尿管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更加注意无菌操作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如被动屈伸肢体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儿童患者也要适当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但要注意力度和方式,避免造成损伤。
五、康复相关注意事项
早期康复介入: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如肢体的被动运动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康复训练对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有重要作用。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心理关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脑出血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尤其是有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儿童患者的心理关怀也很重要,家人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康复心理环境。
六、药物相关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如控制血压、降颅压等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不同患者根据病情不同用药不同,要明确各类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用药更要谨慎,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七、出院后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出院后要按照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2周需复查头颅CT等,了解颅内恢复情况,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不同患者复查间隔和项目可能不同,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儿童患者复查要更加配合,家长要做好相关安排。
避免诱因:告知患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可能诱发脑出血复发的诱因,保持生活规律。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按时监测血压等指标。儿童患者的生活也要尽量规律,避免过度兴奋等情况,家长要帮助患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控制基础疾病相关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