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胰腺自身消化被激活致胰腺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性疾病,发病与胆道疾病、过量饮酒等多种因素相关,有腹痛等临床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轻症和重症治疗原则不同,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胆道疾病:胆石症等胆道疾病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胆道结石等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导致胆汁逆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例如,有研究发现约50%-7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与胆道疾病相关。
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会使胰腺分泌旺盛,胰管压力骤升,容易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外溢引发炎症。
代谢因素:高脂血症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胰腺炎,如胰毛细血管内有乳糜微粒栓塞、胰脂肪酶分解乳糜微粒释出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等;高钙血症时,钙盐沉积在胰腺可激活胰酶,也可导致胰管钙化、结石形成,引发胰腺炎。
创伤因素:上腹部钝器伤、手术操作等创伤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炎发生。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等)可能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多呈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较剧烈,可为钝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常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疼痛。
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缓解。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考虑合并感染等情况。
低血压或休克:重症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主要是由于大量炎性渗出、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引起。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可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还可有低钙血症等,低钙血症可引起手足抽搐。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轻重。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血钙:重症胰腺炎患者血钙可降低,低于2mmol/L时,提示预后不良。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作为初筛检查,可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还可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变,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有无坏死及坏死程度等,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轻症急性胰腺炎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
止痛:可使用哌替啶等止痛药物,但应避免使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液分泌。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尿量等指标。
液体复苏:快速补充液体,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抑制胰酶活性: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抑制胰酶分泌。
抗感染: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内镜或手术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治疗;若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凶险。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与感染、先天胆道异常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液体量的控制,避免过量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用药方面需谨慎,应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不良反应的药物。
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胰腺炎较为罕见,但病情可能较重。治疗时需权衡母亲和胎儿的情况,在保证母亲治疗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液体复苏等治疗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生理需求。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