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可由生理、心理、环境、药物及物质等多因素导致。生理因素中生物钟紊乱(如倒班、年龄)及疾病(如慢性疼痛、心血管、呼吸疾病)会引发;心理因素里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过大可致;环境因素中睡眠环境不适(噪音、光线、温度)及生活习惯改变(不规律作息、白天睡眠过长)会造成;药物因素有某些药物具失眠副作用且老年人更易受影响,物质依赖方面长期饮酒、吸烟会引发长期失眠
一、生理因素导致长期失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等生理过程。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不规律,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使得体内与睡眠相关的激素分泌紊乱,如褪黑素的分泌通常在夜间黑暗环境中增多以促进睡眠,而倒班工作时光照等因素干扰,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进而引发长期失眠。年龄也是影响生物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生物钟会发生改变,睡眠时间相对缩短,睡眠浅,更容易出现长期失眠情况,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内调节睡眠的神经递质等发生变化,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影响睡眠调节。
(二)疾病相关
许多疾病会引发长期失眠。例如,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疼痛会在夜间尤其明显,干扰睡眠,长期的疼痛刺激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应激激素,进一步影响睡眠结构,导致睡眠持续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引发长期失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夜间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等情况,导致胸闷、胸痛等不适,影响睡眠,而且心血管疾病常伴随焦虑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加重失眠;呼吸系统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通气功能下降,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状况,频繁觉醒,影响睡眠连续性,长期如此就会导致长期失眠。
二、心理因素导致长期失眠
(一)情绪障碍
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过度担忧、紧张的状态,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状态。研究表明,约70%-90%的焦虑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长期失眠较为常见。抑郁症患者也多伴有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等,抑郁症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这些神经递质与睡眠调节密切相关,当它们失衡时,就会导致睡眠周期紊乱,引发长期失眠。例如,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生活挫折等情境中的人群,容易出现抑郁或焦虑情绪,进而导致长期失眠。
(二)心理压力过大
长期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人群,如职场中处于重要岗位、任务繁重的白领,他们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思考工作相关事宜难以放松,使得入睡困难。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影响睡眠的深度,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即使入睡后也容易惊醒,长期如此就会发展为长期失眠。比如,面临重大项目deadlines的职场人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容易出现长期失眠情况。
三、环境因素导致长期失眠
(一)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中的噪音、光线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例如,居住在交通繁忙路段附近的居民,夜间车辆的嘈杂声会干扰睡眠,长期处于这种噪音环境中,会使睡眠浅、易觉醒,进而引发长期失眠;卧室光线过强,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因为褪黑素的分泌需要黑暗的环境,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周期,导致长期失眠。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对环境变化更敏感,轻微的环境不适就可能导致长期失眠,如卧室温度不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二)生活习惯改变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导致长期失眠的常见环境因素相关原因。例如,长期熬夜追剧、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使得生物钟失调,即使想调整作息时间恢复正常睡眠,也需要较长时间来重新建立规律的生物钟,容易出现长期失眠。另外,白天睡眠时间过长也会影响夜间睡眠,比如退休后白天睡眠时间过多的老年人,到了夜间就难以入睡,长期如此就会导致长期失眠。
四、药物及物质因素导致长期失眠
(一)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会引起失眠副作用。例如,一些抗抑郁药物在服用初期可能会导致失眠,这是因为药物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可能会影响睡眠周期;某些中枢兴奋药物,如治疗哮喘的氨茶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服用后可能会导致失眠;还有一些降压药物,如利血平,也可能引起睡眠障碍。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到药物引起失眠的影响,所以在使用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时,老年人需要更加谨慎。
(二)物质依赖
长期饮酒的人群容易出现失眠问题。酒精初期可能会有镇静作用,但长期饮酒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浅、易觉醒,而且酒精代谢后会出现反跳性失眠,使得患者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另外,长期吸烟的人也可能面临失眠困扰,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影响睡眠节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吸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长期失眠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