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改善,非药物治疗包括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避免日间过长午睡)、认知行为疗法(刺激控制、睡眠限制、认知治疗)、运动干预(下午或傍晚适度运动);药物治疗需遵循选择原则且注意风险,特殊人群如患基础疾病和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治疗需更谨慎,要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规律作息:老年人应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不要大幅改变作息。例如,每天固定在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9-10点左右入睡,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年龄因素会使老年人的生物钟调节能力下降,规律作息能更好地适应生理节奏。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暗淡且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18-22℃较为合适。良好的环境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对于有睡眠障碍的老人非常重要,因为舒适的环境能让老人身心放松,利于入睡。
避免日间过长时间午睡:老年人日间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1小时左右。过长的午睡可能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因为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尤其是对于本身存在睡眠障碍的老人,更需要注意控制日间午睡时间。
2.认知行为疗法
刺激控制疗法: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看书等。当躺在床上超过20分钟仍无法入睡时,应离开卧室,待有睡意时再返回上床睡觉。这种方法通过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老人重新建立正常的睡眠模式。年龄较大的老人可能更容易存在睡眠时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况,刺激控制疗法有助于纠正这种不良习惯。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老人的夜间实际睡眠时间来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如果老人夜间实际睡眠时间为4小时,那么将其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4小时左右,随着睡眠状况的改善,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睡眠效率,对于改善老人的睡眠障碍有一定帮助,考虑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效率可能降低,睡眠限制疗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认知治疗:帮助老人识别和纠正与睡眠相关的消极认知和信念。例如,有些老人可能过分担忧睡眠不足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加重睡眠障碍。通过认知治疗,让老人认识到这些不合理认知的错误性,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对睡眠过度担忧的情况,认知治疗可以从心理层面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3.运动干预
适当运动时间:老年人可以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睡眠,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神经兴奋,反而影响睡眠。年龄较大的老人运动强度和时间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散步相对较为温和,适合大多数老人。运动对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身体放松、调节神经递质等有关,对于有睡眠障碍的老人,适当运动是一种非药物的有效干预方式。
二、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1.药物选择原则:药物治疗应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肝肾功能减退等。优先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一些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可能相对更适合老年人使用,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由医生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所以在选择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选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2.药物使用风险:使用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跌倒风险增加等。老年人本身平衡能力下降,使用某些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后更容易发生跌倒,从而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睡眠障碍时,医生需要密切关注老人的用药反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老人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或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患有糖尿病的老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因为睡眠障碍本身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而基础疾病又可能影响睡眠障碍的治疗,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对于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时需要家属的配合。例如,在进行刺激控制疗法时,家属需要帮助老人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监督老人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等。同时,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慎重,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加重认知功能减退的药物,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