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失禁的原因包括生理发育未完善(如膀胱功能、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疾病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脊柱裂)、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及其他因素(如饮水过多、药物影响)。生理发育未完善使膀胱和神经系统功能不成熟易致尿失禁;疾病破坏泌尿系统结构功能或影响神经调控引发尿失禁;心理因素通过影响神经调节导致膀胱功能紊乱;饮水过多或药物作用也会造成尿失禁。
一、生理发育未完善
1.膀胱功能
小儿膀胱容量相对较小,3-5岁小儿膀胱容量约为150-250ml,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由于膀胱容量小,储存尿液的能力有限,在夜间睡眠时,小儿可能无法完全感知膀胱的充盈,从而出现尿失禁。例如,新生儿膀胱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尿液的控制能力较差,一般在1-2岁左右逐渐开始能控制排尿,但仍可能存在偶尔的尿失禁情况。
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在小儿时期也处于不断发育完善过程中。婴幼儿时期,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较为常见,当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时,可能导致尿液不自主排出,尤其是在白天活动量较大时,这种情况更易发生。
2.神经系统发育
脊髓和大脑对排尿的神经调控在小儿阶段还在逐步成熟。脊髓的排尿中枢需要与大脑皮层建立完善的联系来实现有意识的排尿控制。如果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或兴奋调节功能不完善,就会出现尿失禁。比如,一些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尿失禁情况,随着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育成熟,部分患儿的症状会逐渐改善。
二、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小儿可能频繁产生尿意,同时由于炎症影响,尿道括约肌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出现尿失禁。例如,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后,会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使得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紊乱,患儿除了尿失禁外,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女童,因为女童尿道短,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
2.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尿道下裂、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道下裂会导致尿道开口异常,影响正常的排尿通道,使得尿液不能正常排出或出现不自主流出的情况。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这会引起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尿失禁。例如,尿道下裂患儿由于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在站立排尿时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可能会出现尿湿裤子等尿失禁表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小儿,由于尿液反流破坏了肾脏和膀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同时伴有尿失禁症状。
3.脊柱裂
脊柱裂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若伴有脊髓脊膜膨出等情况,会影响脊髓对排尿的神经调控。脊髓受损会导致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异常,引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障碍,从而出现尿失禁。脊柱裂患儿往往还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尿失禁情况可能较为复杂,且由于神经损伤不可逆,需要长期的护理和康复干预。
三、心理因素
1.精神紧张
小儿在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或者受到惊吓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导致膀胱功能紊乱,出现尿失禁。例如,小儿初次入园时,可能会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精神紧张,从而出现白天尿失禁的情况。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尿失禁,在小儿适应新环境后,随着精神紧张状态的缓解,症状可能会逐渐消失。
2.心理压力
当小儿受到家长过度的责备、批评等心理压力时,也可能出现尿失禁。心理压力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排尿的自主控制。比如,有的小儿因为一次排尿意外被家长严厉批评后,可能会在之后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尿失禁情况,这是因为心理压力导致其对排尿的控制能力下降。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给予小儿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以改善尿失禁症状。
四、其他因素
1.饮水过多
小儿如果在短时间内饮水过多,肾脏生成尿液的量会增加,超过膀胱的正常储存能力,就可能出现尿失禁。尤其是在夜间,如果小儿睡前饮水过多,夜间睡眠时膀胱充盈过度,小儿可能无法及时醒来排尿,从而出现尿床等尿失禁情况。家长应该注意控制小儿的饮水量,尤其是在睡前1-2小时内,减少小儿的进水量,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2.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小儿的排尿功能导致尿失禁。例如,一些利尿剂类药物会增加尿液的生成,使小儿排尿频率增加,若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排尿场所,就可能出现尿失禁。但一般来说,药物导致的尿失禁在停药后会逐渐缓解。家长在给小儿使用药物时,应该详细咨询医生药物的副作用等情况,尤其是有泌尿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用药更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