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症状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需据不同情况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有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病因治疗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四联疗法且儿童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1.腹痛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有的仅表现为哭闹不安,而成人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与进食的关系不固定,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细微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的人群更易出现腹痛症状。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酒精和尼古丁等刺激胃黏膜,也可能引发腹痛。
病史: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相比无此病史者更易出现腹痛等浅表性胃炎症状。
2.腹胀
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进食后腹胀感更为明显。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进食,腹部膨隆等情况。女性在生理期时,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使腹胀症状相对更易出现或加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导致腹胀。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不佳时也易出现腹胀。
3.嗳气
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将胃内气体排出。不同年龄人群嗳气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家长观察到其有反复叹气样动作等情况。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由于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嗳气症状增多。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病史的患者,嗳气症状可能更为常见。
4.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儿童发生恶心呕吐时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胃肠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类似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但需注意与妊娠反应鉴别。有晕车、晕船等经历的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因刺激诱发恶心呕吐。有胃部手术史导致胃肠动力异常的患者,也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5.食欲不振
患者进食量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原因,可能会并发浅表性胃炎导致食欲不振。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的人,食欲也可能受到影响。
二、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年龄: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搭配,比如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像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胃肠蠕动。
性别: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的特殊要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受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浅表性胃炎症状。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人群需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胃黏膜,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长期精神紧张的人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加重病情。
病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餐具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防止交叉感染。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术后要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注意营养的补充。
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有药物诱发胃炎风险的患者,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需在医生评估下看是否可以调整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2.药物治疗
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刺激,适用于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儿童使用保护胃黏膜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也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强效药物,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妊娠期女性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需非常谨慎,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嗳气等症状。老年人胃肠动力本身较弱,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等,需密切观察。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需格外小心,因为该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
3.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如果检查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时,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