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由椎间盘退变、损伤等致髓核突破纤维环刺激压迫神经等引发,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因退变进程等有差异,生活方式如长期伏案等易诱发;临床表现分腰部和颈部,有疼痛、神经压迫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等;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方式有传统开放和微创;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避免外伤。
一、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与解剖基础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构成,当受到退变、损伤等因素影响时,髓核可突破纤维环的限制突出,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脊髓等结构,引发一系列症状,此即为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因椎间盘退变进程不同,发病情况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椎间盘退变相对明显,发病风险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重体力劳动等人群由于腰部或颈部承受异常应力,易诱发椎间盘突出症。
二、临床表现
1.腰部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疼痛程度不一,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年龄较大者可能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年轻人群若从事重体力劳动,疼痛可能更为剧烈。
神经压迫表现: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如足下垂等。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若神经压迫加重,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2.颈部椎间盘突出症
颈部疼痛:颈部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部分患者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年龄较小但长期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颈部疼痛可能更为常见,且可能因疼痛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神经压迫表现:可出现上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如持物不稳等。儿童若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颈部椎间盘突出,可能影响颈椎发育,需及时干预。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椎间盘退变等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不如CT和MRI。不同年龄人群的X线表现有差异,儿童脊柱处于发育阶段,X线表现与成人不同,需结合年龄特点分析。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可发现椎管内的病变。对于中老年人,CT检查有助于明确椎间盘突出对椎管的影响程度。
MRI检查: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可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对神经、脊髓的压迫情况。在评估儿童颈部或腰部椎间盘时,MRI相对更为安全,且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
四、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通过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但卧床时间需适度,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儿童卧床休息时需注意床铺硬度适宜,避免过软或过硬影响脊柱正常生理曲度;老年人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不同年龄患者牵引重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牵引重量要轻柔,避免过度牵引造成损伤;老年人牵引时需密切观察反应,防止出现不适。
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有脊柱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儿童进行按摩推拿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和部位,避免对脊柱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按摩推拿力度不宜过大。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热敷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人群对理疗的耐受程度不同,需适当调整理疗参数。
五、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略有不同,儿童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较为谨慎,需严格评估病情;老年人手术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
2.手术方式
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暴露椎间盘进行手术。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老年人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心肺并发症等。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精细,儿童微创手术要充分考虑其脊柱解剖特点,老年人则需关注手术对机体应激的影响。
六、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哪个年龄阶段,都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要保持良好姿势,预防脊柱发育异常;成年人要避免长期伏案、弯腰等不良姿势,定期改变体位。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小飞燕等锻炼可增强腰背肌或颈背肌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宜,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项目,如跳绳、体操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2.避免外伤
各年龄阶段都要注意避免腰部或颈部的外伤,儿童在活动时要加强看护,防止摔倒等意外;老年人行动时要注意防滑,避免因外伤诱发椎间盘突出症。



